导语:肌少症,又称骨骼肌减少症,主要发病为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老年人行走缓慢、握力差、骨骼肌质量和肌力下降。那么,如何检查你是否有肌萎缩?如何治疗和预防?
一、肌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1、发病原因
(1)久坐
长时间的久坐,会导致我们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酶会暂时失效,从而会促进我们体内脂肪的一个积累。
(2)减肥不当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人们非常重视减肥,有些人在减肥中都不食肉,其实我们饮食中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损失的不是脂肪,而是体内的肌肉。
(3)蛋白质缺乏与营养不良
有些老人咀嚼能力差,不会吃肉,他可能不想吃东西,甚至担心胆固醇,不敢吃鸡蛋。经常吃素,蛋白质是不够的。
(4)老化
30岁以后,人体肌肉质量每年减少1%~2%。70岁时,人体肌肉质量减少约40%。在80岁时,肌肉将减少约50%。
2、临床表现
缓慢行走和运动障碍:例如,行走无力。
握力下降:如毛巾拧不干,瓶盖拧不开等。
虚弱和疲劳:例如,我总是感到疲劳,容易摔倒和骨折。
可能与相关并发症有关,如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二、关于肌少症的发现与诊断1、发现肌肉减少症
(1)首先对五种症状进行自我筛查
身体有意识衰退,明显无能,活动困难;反复跌倒;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速度减慢;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关节炎和癌症等慢性病。
(2)“环试验”法筛选
用食指和拇指围成一个圈,覆盖腿的最厚部分。如果小腿的周长等于或小于圆圈,则表明存在肌肉减少症的风险。
(3)Sarc-f问卷筛查
目前,国际肌肉减少症临床实践指南(icfsr)建议使用sarc-f问卷筛查肌肉减少症。
S-强度:是否难以举起或携带10磅重的物体(约4.5kg)。0-无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或无法完成。
A-辅助行走:在房间内行走是否困难,是否需要帮助。0-无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需要使用辅助设备,需要他人帮助
R-从椅子上起来:从椅子或床上站立是否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0-无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
C-爬楼梯:爬10级台阶是否困难。0-无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或无法完成。
F-跌倒:过去1年的跌倒。0-过去1年内无跌倒史;1分——过去一年下降1-3次;2分-过去一年下降4次或更多。将以上五项的总分相加,得分越高,身体素质越差。如果sarc-f的总分为≥这表明存在肌肉减少症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的肌力评估。
2、肌肉减少症的诊断
(1)测量骨骼肌含量
生物电阻抗分析仪(BIA)和双能X射线吸收仪(DXA)。
(2)肌力
建议使用液压测功机通过在坐姿下将弯头弯曲90°来测量握力,使用弹簧测功机通过在站立姿势下延伸弯头来测量握力。如果老年人不能独立站立,则选择坐姿进行测量。建议的测量方案是使用两只手或惯用手,以最大力等距离收缩,并进行至少2次试验以选择最大读数。肌肉减少症的握力诊断边界值男性28KG,女性18kg。
(3)肌肉功能
步行速度:个体以正常步行速度通过4m的测试区域,并计算其平均步行速度。速度越快,身体素质越高。AWGS建议从运动开始时以6m的正常步速行走,不在中间加速或减速,至少测量两次,记录平均速度,肌速下降的步速诊断极限为1M/s。
(4)5次仰卧起坐试验
双手抱肩,仰卧起坐5次,测量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记录时间≥12秒,表示有肌肉减少症的风险。
三、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1、确保蛋白质摄入
目前,专家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蛋白质摄入量为1.0-1.5g/(kg.D),主要是优质蛋白质,包括植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豆浆、豆干等)和动物蛋白(牛奶、鸡蛋、家禽、猪、牛、羊肉、鱼虾等)。每公斤体重摄入25-30千卡热量,以保持体重的稳定性。例如,体重60公斤、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的老年人每天需要千卡,每餐需要25-30克蛋白质。
如果老年人食欲开始下降的时候,我们可以补充乳清蛋白等营养物质。此外,当血清25(OH)D3低于正常范围时,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肌肉含量和功能,通过增加户外运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或适当增加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深色蔬菜和水果含有抗氧化营养素,可以防止肌肉萎缩。
2、定期运动
运动是维持骨骼肌质量和功能的有效方法。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建议大家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相结合,增加肌肉含量和肌力,提高运动和平衡能力,从而减少骨折。目前,建议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和游泳。阻力运动包括坐腿抬举、靠墙静态蹲坐、举哑铃、拉松紧带等,建议≥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应注意减少坐/卧,增加日常体育活动量。
结语:以上是小编对肌减少症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帮助。在文章的最后,小编想告诉你,目前没有治疗肌肉减少症的一线药物。治疗策略的首选是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研究表明,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抗阻运动是改善老年性肌减少症的有效措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hzqfy/1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