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7日,北京数名专家召开“共识会”,并达成了以下共识:应该更改新冠肺炎的名称,改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其中的一位专家谷晓红医生表示:“经过这三年,从专家的角度来说,病毒已经变异成了另一种病,很少造成肺部感染,主要感染上呼吸道,但同时传染性极强,我们就称之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以下是报道的一部分,由于全文较长,故不全部截图,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
比较凑巧和可惜的是,对于上述消息,“博主已开启评论精选”,我们并不能看到网友们的观点和评论。因此,笔者将就消息本身和公开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些分析。
谷医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党委书记,除了改名之外,她还给出了一些预防相关的建议:面对当前的奥密克戎病株,中西医协同应是重点,若不幸感染也不必恐慌,可服用一些中成药(中草药制品);我们的预防思路应该“从被动检测向主动预防转变”。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预防得病确实比得了病再去治疗要好得多。至于具体应该怎么预防,谷医生则认为,一方面要调整内环境,一方面也要设法抑杀病毒。据笔者的理解,这应该是想说:一方面要强身健体,保持身体的健康,另一方面则要想办法消毒,消灭病毒本身。
不过,笔者更想讨论的是,将新冠肺炎改名这一做法究竟会不会有效果?
谷医生也明确表示,她是“专家的角度来说”的,对于那些专有名词,一般的人民群众可能根本就不懂;改名这一做法,也许会起到一些心理作用,但不会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何况“新冠”这两个字还是在的。
笔者认为,相比于改名,更重要的是实际上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则是具体防疫措施上的变化。目前而言,虽然不少专家和媒体已经表示奥密克戎没有那么可怕了,但是不少地区仍然执行着非常严格的防疫措施,如此,怎么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名的切实效果呢?
大家的观点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hzqfy/1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