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疫情防控应知应会基础知识
1.什么措施可以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请列举三个。
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2.新冠肺炎潜伏期为多少天,变异的德尔塔毒株平均潜伏期是多少天?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平均为5-6天;德尔塔毒株平均潜伏期提前1-2天,为4天左右。
3.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谁?
新冠肺炎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4.传染源什么阶段的传染性最强?
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德尔塔毒株发病前4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5.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6.公民应为遵守的防疫行为准则有哪些?
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包括:勤洗手、科学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文明用餐、遵守1米线、常通风、做好清洁消毒、保持厕所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
7.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什么情况下要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洗手规范,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8.咳嗽打喷嚏时如何做?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9.疫情期间,如何保持厕所卫生?
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10.疫情期间,如何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11.无症状感染者定义是什么?
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12.职工疫情期间上班前要做好什么准备?
1)需提前10-20分钟上班,到达单位后测体温。
2)上班出家门前,在家自行进行测体温,超过37.3℃的人员,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向单位报告,禁止带病上班。
3)上班及上下班途中必须佩戴口罩,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每人不漏的测量体温,检查有无发热等症状,凡体温达到37℃人员,在“体温检测记录本”中记录,并同时进行第二次检测,超过37.3℃人员,不得进入工作区域(单位)。医院就诊,并上报、跟踪后续情况,闭环管理后续情况。
4)按照划小的工作防控单元的负责人,需提前30分钟以上到岗,检查监督测温工作。
5)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但也要防止室内温度下降感冒的发生,职工要适当加衣保暖。
13.工作中要做好哪些防控措施?
1)工作中必须要佩戴口罩(吃饭除外)。
2)2人以上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除工作必须外,不能聚集交谈聊天,座位要视工作环境,尽可能拉大位置间隔,至少1米以上。
3)职工工作期间出现体温升高、咳嗽、乏力等疑似症状的要立即送医。
4)鼓励职工尽量不使用封闭式电梯,提倡走步梯。
5)乘坐使用电梯时,可用餐巾纸等选择按钮,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电梯。
6)乘坐电梯时,尽量不要拥挤和说话。
14.单位就餐时需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1)各人自带餐具,等待打饭时一律戴口罩,人与人间隔1米以上,人与人不交谈。
2)打饭完毕后,不准在食堂就餐,回工作场所、宿舍、办公室等场所单人就餐;凡因待检室、间休室、工作间多人共用时,按排好顺序,分开时段错开就餐。
3)就餐时,就餐人员不能讲话聊天。
15.下班后职工管控措施有哪些?
1)上班穿的工作服,严禁穿到宿舍和家。
2)回到家后,服从社区的管理,尽量减少外出,不允许串门、聚集、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3)住宿单身宿舍的职工,尽量不要外出,如有特殊情况外出时,需到宿舍管理室登记报备(登记报备内容不限于外出理由、地点、接触人员信息、离回时间等)。
16.职工核酸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怎么办?
1)向单位报备,并佩戴好口罩,就地隔离,共同居住或办公的人员不要外出。
2)主动配合属地防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复核工作。
17.职工被要求居家隔离防控措施有哪些?
1)居家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如果条件不允许,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2)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
3)房间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5)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6)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拒绝一切探访,其他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
7)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居家医学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8)居家医学观察者应当每天早、晚对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主动报告至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
9)医学观察期间,如居家医学观察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要立即向社区管理人员报告,由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按规定将其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排查诊治,实行闭环管理。并及时上报单位。
18.居家隔离人员的环境消毒怎么做?
1)保持环境通风,每天尽量开门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2)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3)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mg/L~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4)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洗手盆、坐便器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1次。每天用mg/L~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
5)居家医学观察者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清洗时,要单独放置,用mg/L~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或采用煮沸15min消毒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6)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医学观察者每次用完厕所应当消毒1次;若居家医学观察者使用单独卫生间,厕所可每天消毒1次。便池及周边可用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有效氯为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7)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每天清理,清理前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喷洒消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口袋,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8)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消毒时用有效氯为mg/L~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0mg/L~0mg/L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min以上,小心清除干净。再用mg/L~mg/L含氯消毒剂擦(拖)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2米。处理污染物应当带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沐浴、更换衣服。
19.84消毒液使用的时候,浓度越高越好吗?
在使用84消毒剂的时候,要根据目的配置消毒浓度,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的效果;浓度过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腐蚀。
20.德尔塔毒株较老毒株有什么特点?
德尔塔毒株已成为全球疫情流行的最主要毒株,具有病毒传播力强、更加适应人体、复制快、体内载量高\病人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等特点。
21.接种疫苗对德尔塔毒株有效吗?
现有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能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的传播力,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22.感染德尔塔毒株后早期症状有哪些?
新冠肺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德尔塔毒株的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早期发热症状比例降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
23.84消毒液的使用应注意哪些因素?
1)不与洁厕灵、酸、酒精等混用;
2)84消毒液不能和酒精存放在一起;
3)现配现用,不提前配备;
4)因为84消毒液有挥发性,浸泡时容器加盖。
集中居住人员疫情防控应知应会
1.集中居住职工遇有疫情突发事件(被定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核酸检测异常、被集中隔离管理等),管理单位如何处置?
答:首先要求风险人员立即佩戴医用口罩,其次,在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防护服,佩戴N95口罩、防护眼镜和医用手套后,将风险人员转至单人单间临时隔离房间,同时与地方疫情防控部门联系,将风险人员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集中管理。对风险人员接触的场所、部位、物品等表面进行一次应急消毒。要求共同居住人员不要外出。配合属地防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动掌握其接触的其他相关人员、工作情况信息,协助了解职工家属相关情况。待风险人员转运走,铁路疾控所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2.集中居住管理单位需做哪些疫情防控措施?
答:一是配备充足的防护物资:口罩、消毒剂、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体温计,防护服,医用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控物资。二是强化人员培训: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操作规程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培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预留相对独立的临时隔离房间。
3.临时隔离场所卫生防疫要求?
答:隔离场所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分割;隔离期间,隔离人员应单人单间,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杜绝交叉影响;隔离场所应定时开窗通风,做好重点部位消毒,垃圾及时消毒后清理;出现病例的房间、设施及物品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进行终末消毒及评估。
4.如何开展职工上班前和下班后的健康监测工作?
答:乘坐通勤车上下班的职工,上车前应有专人测量体温,凡体温异常的人员,不能上车,医院就诊。集中住宿人员,出门前,要进行体温检测,下班入住进入前,要进行体温检测,凡发现体温异常者,医院就诊。
5.通勤车及司机如何管理?
答:通勤车司机要保持固定,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每班次接送人员后要通风或消毒。对高频接触部位,例如门把手、座椅扶手、方向盘等重点部位,应严格按消毒作业方法进行消毒。尽量保持分散就坐,保持一定距离。
6.集中居住人员如何管理?
答:集中管理的处所,封闭其他的通道,仅留有一个进出口,出入人员严格登记,登记时避免纸笔的交叉使用。凡集中居住的人员,不能离开居住地,要服从管理,做到不串门、不聚集、不交流,只要出各自房间一律戴口罩。集中居住人员家属送物品,要和管理人员联系,交接物品时,要保持2米以上距离。快递、外卖人员不准进入单位,接收快递后必须洗手消毒。房间应定时开窗通风,做好重点部位消毒,垃圾及时清理;空调定期清洗和消毒。
7.佩戴后的口罩如何处理?
答:各单位在公共区域设置口罩专用回收箱,全体人员要将戴过的口罩投放到专用回收箱内,每天指定专人回收,消毒后按规定处理。
8.人员如何合理用餐?
答:食堂供餐时间要进行调控,延长供餐时间(早、中、晚、夜餐)。提倡错时供餐;集中管理处所要分班组分时前往。供餐场所要有合理的通道避免人员互相冲突;排队取餐时要保证间隔;打饭完毕后,不准在食堂就餐,回工作场所、宿舍、办公室等场所单人就餐。
9.如何管理吸烟人员?
答:各单位设有的吸烟室一律全部关闭,吸烟人员一律到室外空旷处吸烟处所吸烟,两个人以上吸烟时,需确保人与人2米以上,且不能交谈。
10.外来人员如何管理?
答:本单位、车间、班组的外来人员,确需进入时,必须戴口罩,并对手部进行酒精消毒、体温检测登记后,由单位人员来人认领后方可进入,但不准进入工作场所和办公场所,非必须人员不准进入。
11.如何做好消毒?
答:①预防性消毒区域及频次:共同的设备设施、工作场所的仪器仪表、计算机、工卡器具,按国铁集团的规定进行消毒,并防止火灾和腐蚀的发生。工作场所、更衣室等按规定消毒,每天至少2次以上,上班前,下班后。茶水间、卫生间、电梯间每天至少2次消毒(84消毒液),电梯开关使用酒精擦拭,每1次/2小时。食堂、供餐区域早、中、晚、夜餐后进行消毒。集中空调定期消毒,尽量不使用、少使用集中空调。会议室使用后必须消毒,会议桌用酒精擦拭消毒。单位购入的物资,外包装需要在室外全部进行消毒后入库,并标识“已消毒”。
②终末消毒:凡有确诊、疑似和无症状感染者工作、生活、居住的场所、使用的工具等,必须终末消毒。
12.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的浓度是多少?
答:预防性消毒采用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终末消毒需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完成。有效氯浓度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使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比例稀释;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13.服务及保洁人员如何管理?
答:服务及保洁人员应相对固定,和集中居住人员一起管理,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如有异常,不得进入工作区域,立即医院就诊,并上报、跟踪后续情况,形成闭环管理。服务及保洁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严格佩戴口罩和手套,不与集中居住人员交谈。应掌握正确的预防性消毒操作技能,按时对公共场所和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并记录。
集中修和现场抢险场所单位和人员疫情防控应知应会
1.集中修和现场抢险时如何做好员工管理和健康监测?
1)提前掌握职工健康情况,对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职工,合理组织分批次进入工作场所。
2)建立职工健康台账,按照属地和单位要求进行健康管理。职工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向本单位如实报告。
3)每天在职工上下班时进行体温检测,指定专人每天汇总职工健康状况,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4)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参加核酸检测。
2.怎样做好集中修和现场抢险场所疫情防控和管理?
1)做好登记与管理。对职工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人员立即将其转移至临时隔离区域,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加强外来人员登记与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来人员进入;确需进入工作场所的,需询问单位、健康状况、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体温检测符合要求并佩戴口罩,方可进入。
2)缩短班前会时间,会议室保证通风良好,参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增大座位间隔。
3)合理组织安排班中餐,禁止堂食。
4)使用84等消毒剂每天定时进行消毒。
5)更衣洗澡分时段、分批次进行,应当使用淋浴,洗澡时增加与其他人距离,洗澡更衣后尽快离开。
3.集中修和现场抢险单位怎样指导职工做好个人防护?
1)强化宣传教育。对职工进行疫情防控教育,让职工掌握正确佩戴口罩、清洁消毒等防护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显著位置张贴卫生防疫宣传海报挂图等宣传品。
2)加强个人防护。职工在进入工作场所后应当全程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接触粉尘的工作场所应当优先选用KN95/N95及以上可更换滤棉式半面罩、全面罩,定期消毒,更换滤芯,使用过程中应当有效防止因喷雾、水幕、湿式作业淋湿滤芯而降低防护性能。接触化学毒物的劳动者,除配备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相适应的防毒面具(含滤毒盒)外,还应当根据工作场所人员情况,选配具有防颗粒功能的滤棉。在宿舍、食堂、澡堂、地面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等区域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加强手部卫生,尤其是在佩戴和摘除口罩/面具、更换滤棉后,应当及时洗手。现场没有洗手设施时,可使用免洗消毒用品进行消毒。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手绢、衣袖等遮挡,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4)加强班后活动管理。休息期间,指导职工要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不得聚集聊天、打牌等,降低聚集感染风险。
4.集中修和现场抢险单位怎样做好异常情况处置与报告?
1)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当职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当及时将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报告单位防控办和属地疾控部门,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及时安排职工就近就医。
2)封闭相关区域并进行消毒。发现可疑症状职工后,立即隔离其工作岗位和宿舍,并根据医学观察情况进一步封闭其所在工作场所以及员工宿舍等生活场所,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同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活动场所及使用物品进行消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防控措施。
3)做好发现病例后的应对处置。一旦发现病例,要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防控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
编辑:徐泽凡
审核:陈克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