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早期肺炎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官方全国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例累计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3-24

胡锡进:武汉未能阻万人离开是非常严重的疏漏

官方消息:全国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例累计死亡80例

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览

no.1:胡锡进:武汉未能阻万人离开是非常严重的疏漏

武汉市长周先旺年初二晚上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因为春节和疫情的影响,目前有多万人离开武汉。这个消息引起很大震动。

多万人都去哪里了,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携带者,那些病毒携带者会造成多少人际间的感染呢?这些问题的确非常令人揪心。

多万人近期流出武汉的信息清楚显示了全国当前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指出,武汉市没有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阻止这么多人前往全国各地,这是非常严重的工作疏漏。这一情况使得在全国开展疫情防控变得殊为复杂,公众对此有强烈不满,舆论的这种情况是应当被坦然面对的。

同时老胡相信,这批离开武汉的人决非都是为了躲避疫情而故意离开的。比如武汉是全国大学生最集中的城市,放假离开是他们的自然选择。而且武汉对疫情进行严重的通报是挺晚的事情,号召武汉人尽量不离开城市也是最近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在武汉爆发就迁怒于所有离开武汉的人。事到如今,让我们大家理性地共同面对这个问题。

当前头等重要的是要让这多万人外流所造成的巨大风险尽可能被管控住,使它尽可能少地转化成现实危害。

为此舆论要加强宣传,紧急呼吁外流的武汉市民主动通报他们目前居住地的有关机构,并且自觉实行自我隔离。相信这会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起作用。

......

一些武汉人反映,他们在一些地方被旅店拒绝接纳。老胡认为,旅馆的警惕和被拒武汉人的委屈都有道理,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各地辟出专门接待疫区来的旅客的宾馆,作为特殊时期的一项临时安排......

(资讯来源:网易网本文作者系环球时报总编文章内容有删减)

---------------------------------------------------------------

no.2:全国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例累计死亡80例

1月26日0-24时,30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重症病例例,新增死亡病例24例(湖北省24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例,新增疑似病例例。

截至1月26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现有重症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80例,累计治愈出院51例。现有疑似病例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人,现有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5例,台湾地区4例。

另外,累计收到国外通报确诊病例:泰国7例,日本3例,韩国3例,美国3例,越南2例,新加坡4例,马来西亚3例,尼泊尔1例,法国3例,澳大利亚4例。(资讯来源:网易网)

--------------------------------------------------------------

no.3: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览

1)广东新增48例,截至1月26日24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其中广州39例、深圳36例、珠海12例、汕头2例、佛山14例、韶关4例、梅州1例、惠州8例、汕尾1例、东莞2例、中山4例、阳江8例、湛江5例、肇庆4例、清远3例、揭阳3例),其中重症病例20例,危重病例6例,无死亡病例,出院病例2例。

2)重庆新增35例新冠肺炎病例目前累计确诊病例例。

3)浙江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例累计报告例。

4)湖南新增3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报告例。

5)河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45例目前累计确诊病例例。

6)北京新增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累计确诊病例68例,首现9个月婴儿。

7)安徽新增10例确诊病例,累计70例。

8)山东新增1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63例。

9)上海新增1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发现确诊病例53例。

......

(资讯来源:网易网)

-------------------------------------------------------------

no.4:(视频)香港人免费领口罩

大疫当前,有人趁机翻倍涨价大发不义之财,而香港人在免费领口罩,这就是差距!

no.5:[常识]丛林社会与文明社会

截止目前,从大的方面讲,人类只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丛林社会和文明社会;也可以称之为丛林生态和文明生态。

丛林,是个汉语词汇,指树林;也有称僧人聚居的地方。现代人一般指原始林地。

一天,丛林里的动物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建立一种丛林里的新秩序。

兔子抢先发言:“丛林里的动物应该一律平等,丛林里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讨论,再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

兔子的发言得到了麋鹿、山羊、松鼠等许许多多小动物的热烈支持。

就在大伙儿要鼓掌通过这个决议的时候,狮子发言了,它亮出自己的利爪大吼一声:“我反对!”

于是,小动物们纷纷四散而走,丛林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秩序。

安提西尼这则寓言,被西方人称为最早提出的“丛林法则”。用它来比喻人类低级阶段社会形态,便叫丛林社会。

在旷野原始丛林里面,动物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狮虎为代表的食肉动物,另一类是以马牛为代表的食草动物。

食肉动物大部分时间在休息,饿了才去找食草动物捕杀吞食。

食草动物一天到晚都在啃草填饱肚子,快点长膘,好容易长到膘肥体满,猝不及防遇到个狮子或老虎,立马变成“别人”的一顿美餐。

这便是丛林中的基本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丛林法则来自自然界,人类在早期尚未开化之前,也跟其他动物一样,面对并遵从这样的法则,艰难地生存着。

有人把丛林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称其为“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主要意思是,人类社会就像一个由许多动物组成的“丛林”,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或取得最大化的利益,生活得美好;弱者只能被淘汰,或艰难度日。

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吹捧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含义。

丛林法则(thelawofthejungle),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爪利齿坚、力大勇猛者胜出,弱小者出局或被吃掉;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因素影响,自然界生存资源所限,强者通过厮杀便能获得更多。

人类低级社会形态普遍表现亦如丛林法则主宰的那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力很小或被强者有意屏蔽掉。

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口号“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质上表达的也是丛林社会特征的心态。

依照丛林法则运行的社会形态,就叫丛林社会。

丛林社会中,人的最高生活原则就是为了活下去,活好点,而且可以不择手段。丛林社会的特点是弱肉强食,强者通吃,强者为王,很难体现公平正义的属性。

“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丛林生态就是一种野蛮生态。

一般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文明)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用作一般的指南。”

他对文明的定义,更适合低级文明社会或单纯的物质文明社会,抑或叫半野蛮社会。

在蒙昧时代,人类没有一丝所谓的文明,而且这一时期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大约公元前3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曙光才出现。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随着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出现,并成为人类共识和社会运行通则,社会文明才开始逐步提高和成熟。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在中国传统中,规则还有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

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如律法公约等;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的不文明之道。中国传统的复杂性和无原则性可见一斑。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

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中国民间很早就有大宗买卖立契签约的习惯,而且还有中间人作保,买卖双方依约行事。也符合契约精神的原则。

人类社会不同于无序竞争的原始丛林,人类社会是由智慧生物构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不会一直停留在弱肉强食状态;“强权就是真理”在人类社会低级阶段会存在,但不会长久存续。

因为人类不同于低等生物,不能以强弱论生死、论贵贱、论得失,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机会均等、和平相处、协商处理纷争的关系。

按照普通人的喜好和憎恶来看一下就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见了弱者,比如老弱病残便起嫌弃之心,或对其拳打脚踢。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个野蛮的人。

如果一个人见了弱者比如老弱病残,不自觉地心生同情,或者出手相助。大家都会说这个人是个文明人,是个好人。

一个是动辄爆粗口,生殖器常挂嘴上,一说话就离不开生殖器,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一个是遇事礼让理论,言语谦和。这两种人,不用问就知道谁受大家欢迎。

真诚、善意、美好,博爱、互助、友善,是高级文明社会人的几大特点。

一个文明社会的构建,国民参与是基础,国家主导是关键。

国家,是由领土、民众、政府三个要素组成的,是个政治地理学名词。是指拥有相同的领土与资源、文化与制度、管理机构(即政府,需经国民授权)的一定范围的人类社会形态。

国家存在的意义有两大方面。

一是正面意义,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关系,处理好各个群体的利益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民提供安全、生存、发展的相对公平的机会和空间,褒扬正义,遏止邪恶;为国民营造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把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建设成和谐,稳定,博爱,友善,美好的所在。

二是负面意义,一个群体压制另一个群体,强势群体剥夺弱势或大众的利益,呈现弱肉强食的社会生态。

严格讲,过去的皇权专制社会都或多或少具备丛林社会特点。这也是其被人类社会普遍抛弃的原因。

随着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增强和对社会发展探索水平的提高,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形态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方向。

推荐阅读:

驱动人类文明的典籍——《论法的精神》

“黑天鹅”与“灰犀牛”

解读“洛克文明底线”

谁是最伟大的人

你不知道的“伟达发明”

人类乘上“契约快车”从野蛮驶向文明

联合国公布最幸福国家排名

“斩首”开启新模式,打仗无需死百姓

[常识]丛林社会与文明社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6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