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早期肺炎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3-10
白癜风的相关知识 http://www.hhlsq.com/bdfzs/

LOGO

x

针对新冠肺炎的患者我们主要可以进行的康复治疗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复(也是主要的康复项目),以及相应的并发症或者是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的相应功能康复。

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MMEF和PEF。增加患者的VC和FEV1,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肺康复治疗对患者的PaO2、PaCO2和SaO2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MMEF75/2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指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速,是判断气道阻塞(尤其小气道病变)的主要指标

肺功能上的PEF值,是用力肺活量测定的过程中呼气流量最快的流速。这种情况是反映呼吸肌力量及气道阻塞的情况

VC是肺活量

FEV1是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第一秒所呼出的呼出气容积

PaO2、PaCO2和SaO2分别是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

流程

进行肺炎患者康复处理,科室组建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心理咨询师构成的康复治疗团队并合理分工。

1.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对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状况进行相应处理;

2.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3.康复治疗师实施具体康复治疗措施并动态评估康复效果;心理咨询师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咨询与干预。

4.患者入住ICU24h内全面评估病情及意识状况,制定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在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认同后,即开展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

康复目标

短期目标(原则上2周内)∶

1.提高通气效率。

2.提高有效肺容量。

3.改善氧合(氧合指数(P/F):PaO2/FiO2,其中PaO2为动脉氧分压,FiO2为吸入氧浓度百分比。

正常值为-mmhg,如果PaO2明显下降,加大吸入气中氧浓度无助于进一步提高PaO2,氧合指数)小于mmhg,则提示,肺呼吸功能障碍)

4.减少呼吸做功,缓解呼吸困难。

5.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6.预防身心机能恶化和增强活动能力。

7.预防深静脉血栓、皮肤压疮等并发症

长期目标∶

1.重塑活动能力和健康。

2.重返社会,回归工作岗位。

康复方案

1.体位管理

(1)为减轻平卧体位对肺通气和灌注的不利影响,推荐非睡眠时间内可多采取靠坐位休息,如床头抬高60度。

(2)坐位或站立位身体前倾,有助于膈肌活动,降低呼吸做功和增加肺容量。

(3)如有痰液潴留的问题,建议针对受累肺叶行体位引流(如∶疾病累及单侧肺时,健侧肺在下)

(4)适当的体位有助于优化动脉血的氧合和V/Q比(全肺肺泡通气量与流经全肺血量的比例称通气、血流比例。通气/血流(V/Q)异常,无论升高或降低无疑均是导致机体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的主要原因。)。

2.气道清洁

(1)深吸气阶段扩张的方法帮助排痰,以避免用力咳嗽,咳痰时应用密闭的塑料袋遮挡,避免造成病毒传播。

(2)避免使用震动排痰机震动排痰,以免造成血压饱和度下降和心律失常的风险。

3.呼吸控制训练

(1)体位∶对出现呼吸困难卧床患者可在床上采取60度靠坐位,膝关节下垫一个枕头,保证膝关节屈曲,并略微高于髓关节的位置进行;可下床活动的患者可在坐位下进行。

(2)动作∶放松肩、颈部辅助吸气肌,上肢进行支撑,经鼻缓慢吸气,经口缓慢呼气的下胸部扩张呼吸训练。

4.床上康复训练: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肌力状况等选择性给予主动或被动的关节运动训练,肢体的屈伸运动,被动肌肉按摩,指导患者手握握力器,自身肌力锻炼,2~3次/d,30min/次,并逐渐抬高床头至30°。关节功能训练由远向近逐个关节训练,遵循反复、多次、逐步进行的原则,过程中患者感到无痛或轻微疼痛、可耐受疼痛范围内进行。

5.生活自理能力(ADL)锻炼: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患者进食、穿衣、下床活动等生活自理能力锻炼,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在循环稳定情况下,脱机24h后协助患者坐于床沿,如无不适协助其离床坐于椅上,逐步过渡至床旁站立、原地踏步及靠工具辅助行走,1次/d,30min/次。活动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由护士或家属陪同。

6.物理治疗:采用中频电刺激患者下肢肌肉组织,选用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刺激患者肌肉组织的活动能力。

7.心理治疗:注重人文关怀,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分阶段采用行为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不同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降低患者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治疗积极性

8.呼吸功能锻炼:呼吸支持期间,加强气道管理及时吸除痰液,停机拔管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样呼吸训练、有效咳痰和深呼吸训练、辅助排痰技术等多种方式的呼吸功能锻炼。

(1)呼吸模式训练∶包括体位管理、调整呼吸节奏、胸廓活动度训练、调动呼吸肌群参与等技术。

(2)吸气肌训练∶如存在吸气肌功能障碍建议进行吸气肌训练,利用呼吸训练器,采用30-50%MIP(最大呼吸压力)负荷,7次/周,30吸/次,每吸间隔不少于6s。

(3)排痰训练∶在清洁气道时可采用呵气的方法帮助排痰,以减少咳嗽耗能;还可使用振动正压通气等器械辅助。

9.下肢功能锻炼—步行、步态、上下楼、平衡等

10.患者教育∶指导患者定期复诊、注意事项、营养支持氧疗,呼吸肌训练的意义,日常生活的节能方式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

文字/顾城学长

排版/郭郭学姐

审核/小新学姐

提醒!最后这几天,理性一定要>感性!稳住到最后一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