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2岁,于半月前因摔伤致右下肢疼痛,跛行,活动受限。
X线:右股骨下端骨皮质不光整,局限性骨质密度不均,见片状低密度区,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边界不清,骨皮质边缘见骨膜反应,似见codman三角,周围软组织略肿胀,右股骨干骺端与骨骺外侧间隙较内侧略增宽,右膝关节组列可。 MR:右股骨下段外侧干骺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相应髓腔内亦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股骨前、外侧骨皮质断裂,伴层状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区见“皂泡状”高信号混杂信号,DWI上呈高信号,见多发宽窄不一液平面,其内夹杂斑片状短T2信号。病灶范围约:7.8*4.6CM。右腘窝上部见软组织结节,直径约3CM,边缘毛糙。邻近软组织明显肿胀。右膝关节囊内见少量积液。
右股骨下段肿瘤性病变,肉瘤可能性大(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待排)。 右股骨下端骨肉瘤(成骨细胞型),侵犯周围软组织。 骨肉瘤也叫成骨肉瘤,是较常见的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在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约为小儿肿瘤的5%。 骨肉瘤是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是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肿瘤迅速生长是由于肿瘤经软骨阶段直接或间接形成肿瘤骨样组织和骨组织。下肢负重骨在外界因素(如病毒)的作用下,使细胞突变,可能与骨肉瘤形成有关。 典型的骨肉瘤源于骨内,另一与此完全不同类型的是与骨皮质并列的骨肉瘤,源于骨外膜和附近的结缔组织。后者较少见,预后稍好。 骨肉瘤的突出症状是肿瘤部位的疼痛,由肿瘤组织浸蚀和溶解骨皮质所致。1.疼痛:肿瘤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是骨肉瘤非常常见和明显的症状,由膨胀的肿瘤组织破坏骨皮质,刺激骨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可由早期的间歇性发展为数周后的持续性,疼痛的程度可有所增强。下肢疼痛可出现避痛性跛行。2.肿块: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可出现肿胀,在肢体疼痛部位触及肿块,伴明显的压痛。肿块增长迅速者,可以从外观上发现肿块。肿块表面皮温增高和浅表静脉显露,肿块表面和附近软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因骨化程度的不同,肿块的硬度各异。肿块增大,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3.跛行:由肢体疼痛而引发的避痛性跛行,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患病时间长者可以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4.全身状况:诊断明确时,全身状况一般较差,表现为发热、不适、体重下降、贫血以至衰竭。个别病例肿瘤增长很快,早期就发生肺部转移,致全身状况恶化。瘤体部位的病理骨折使症状更加明显。 在成骨性骨肉瘤的病例,可以在早期发现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这与该肿瘤的成骨作用有关。病理诊断是治疗的依据。当考虑到骨肉瘤的诊断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尽快得到病理学检查的确认,对明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X线摄片 典型的骨肉瘤的X线表现为骨组织同时具有新骨生成和骨破坏的特点。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边缘不清,骨小梁破坏,肿瘤组织密度增高,穿破骨皮质后,肿瘤将骨膜顶起,产生该病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这种现象在部分骨髓炎和尤文肉瘤病人中可见到,在骨肉瘤中则是非常典型的。晚期可看到肿瘤浸润软组织的阴影,可在部分病例中见到病理性骨折。 2.CT扫描和MRI检查 是判断骨肿瘤性质、范围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可早期发现肺部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病灶,是骨肉瘤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 3.核素骨扫描 是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无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来源:医学影像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