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牛支原体主要侵害3月龄左右至1岁以内牛只,通过接触传染。该病的发生与感染因子、环境、饲养管理和动物自身都有关。舍饲期间最易发生,杂交肉牛易发病,水牛少见发病。在常发地区多为慢性或隐性传染,呈散发,在新发地区可呈暴发或地方流行性。北牛南调产生运输应激;且该饲养密度较大,混养较为严重,圈舍四周开放,牛舍距离较近,坡度较大,排污不畅,也加重牛的应激,加快疾病的发生。
2.临床表现 病牛临床症状基本一致,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消瘦。病情发展快,食欲差,很快反刍停止,病初体温升高,41.0~41.5℃,稽留3~4d[1]。病牛鼻孔张开,伸颈呼吸,气喘,后期呼吸急促并且极度困难,腹式呼吸,清晨及半夜咳嗽加剧,先流清样鼻涕后流脓性鼻涕,肺部听诊肺泡音减弱或消失,有支气管呼吸啰音和胸膜摩擦音。有的腹泻,血便,瘤胃鼓气。有的继发关节炎,出现跛行、关节肿胀,甚至卧地不起。有的牛耐受过来转化为慢性,采食正常,鼻腔分泌物较少,有的为脓性排出。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38.5~39.5℃;脉搏正常。有时表现剧烈干咳,且通常是单发性的。在胸部前腹侧听诊,有哨笛、哮喘样啰音,呼气时更多见一些。3.剖检变化 肺部出血,坏死,间质增宽,形成大理石样和大面积红肿外观;支气管内流脓样物,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腔内积液,浑浊,且有纤维样物。胸膜增厚,并有的与肺粘连。肺的病变与个体差异和病程有关,病程较短可见肺膈叶、尖叶、心叶局部红色肉变;严重者病程长的可见肺部广泛分布有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其他病变与继发或并发症状有关,瓣胃积食、干燥;真胃以下肠道充满血液、黏膜脱落、血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多汁,有水肿液渗出等;胆囊充盈肿大;脾脏苍白;肝脏肿大,膀胱壁见针样出血。
4.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以及典型的胸腔病变,如咳嗽、呼吸困难,叩诊患部有湿啰音,大理石样肺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听诊肺湿啰音,瘤胃蠕动减弱甚至停止,直肠检查肠道血液较多,肠黏膜脱落。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分离,取采集多份病肺组织、抗凝血液、关节液、胸腔和心包积液等样本送实验室,鉴定结果为牛支原体感染,从症状等表现与当前我国流行的烂肺病较为吻合。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为“牛支原体”(曾称牛乳房炎支原体或无乳支原体牛亚种):Hale等人于年首次分离到病原,其DNA的G+C含量为27.8%,可以从病牛鼻腔、气管、肺、关节、乳房等部位分离到病原。该病原水解葡萄糖阴性。牛支原体对营养要求不太高,在有氧、微氧、厌氧pH值6.0~7.8固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5.预防措施 加强牛群引进的管理,不从疫区或发病区引进牛。“自繁自养”原则是控制疫病流行的较好办法。牛群引进前应做好牛支原体、牛结核、泰勒虫等病的检疫检测,做好预防接种,防止引进病牛或处于潜伏感染期的带菌牛。牛群引进后应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可与健康牛混群。该病的潜伏期还无定论,与环境应激因素如运输等有关,据临床反应牛引入后一般在1~2周发病。保持牛舍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牛群密度适当,避免过度拥挤。不同牛龄及不同来源的牛应分开饲养。适当补充精料与维生素及矿物元素,保证日粮的全价营养。确保犊牛至少在运输前30d断奶,并已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扑杀处理重症病牛。对无治疗价值的重症病牛采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加强消毒灭源。牛支原体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均可达到消毒目的。对于发生疫情的牛场及周围环境,每天消毒1~2次;加强对病死牛以及污染物、病牛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杀灭蚊蝇、老鼠工作。6.治疗措施 该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最好选用针对牛支原体与细菌高敏的药物,如环丙沙星、四环素、泰乐菌素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瑞可新)及泰妙菌素类抗菌药(支原净、沃尼妙林)等。同时建议使用贝尼尔或咪唑苯脲治疗泰勒虫感染,用药时应使用足够剂量与疗程;另外牛为反刍动物,药物内服效果较差,建议输液和肌肉注射治疗。类固醇类药物的使用,如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泼尼松龙、氟米松和强的松龙等。在急性期阶段,这些类固醇药物能抑制血管舒张、水肿和淋巴细胞渗出,还能活跃病畜,促进采食和康复。建议使用3~6d,并且递减。溴苄环已铵等化痰药物使用,是一种解痉药,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剂量为0.5mg/kg体重,连用5~7d。主要是利于黏液的消除,增强呼吸机能。支持疗法,最好定时检测其电解质和酸碱度,补充碳酸氢钠和氯化钾等。病畜可能出现厌食或完全不吃,体内维生素,尤其是B、C、A族维生素丢失或缺乏。输液、肌肉注射或口服此类维生素,提高康复速度,增强免疫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