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婴儿早期肺炎 >> 正文 >> 正文

惊蛰之敬人民网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3-3-27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自立春二候始至惊蛰,各类蛰虫陆续启蛰。图为年“雨水”时节,在“历法之源”地的晋南翼城地区的菜园中,拍摄到一对七星瓢虫已经出蛰。李学峰摄

剪纸《春耕》采用和林格尔剪纸“笨瓣子花儿”的独特剪纸造型和审美手法,表现了春天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春草萌发,生机勃勃的春野景象。段建珺创作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徽标。

鹰踏兔也称“鹰踩兔儿”,是流传于黄河流域尤其是在晋陕之北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剪纸纹样,一般是在春节时张贴。鹰喻阳在天,兔喻阴在地,鹰踏兔寓意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意。图为剪纸《鹰踏兔》。康枝儿创作

年3月3日,又逢“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是地球上生命的节日。

年3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惊蛰”。“二十四节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直至今日,肯定也会走向未来。

同世界各地的族群一样,中国人以丰富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构建了人与自然间长久持续的和谐空间,从而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全球疫情千变万化时,本版以“惊蛰时分的智慧、世俗和感悟”为主线,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记录所见所感,与读者分享。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闻丞

年,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春天。

其实在这场疫情之外,世界人民乃至所有生态系统,都在面临着有史以来罕见的考验。去年冬天以来,大半个中国经历过多场高强度雨雪。事实上,这些雨雪都与欧亚大陆西端活跃的气旋有关。这些气旋在欧洲和西亚造成了异常强烈的洪水和雪灾。而更早些时候吹进阿拉伯和北非沙漠的气旋,更是催生了铺天盖地的蝗群,其对非洲、亚洲多个国家的冲击至今仍未结束。稍早些时候,在赤道另一端的澳大利亚,烈火几乎横扫整个大陆的林区。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球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环球同此凉热”在年竟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4亿多年来,地球生物曾经历过5次大灭绝。每次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都能迅速复苏,新的物种辐射演化,地球再度生机勃勃。生态系统的这种恢复力,被称为韧性。生物多样性是一切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生态系统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韧性的基础。而只有功能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才能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新鲜空气、很大一部分淡水资源以及包括所有食材在内的巨量物资以及各类自然公园这样的游憩空间。这些直接使人类受惠的生态系统功能,便产生了生态系统服务。从物质到精神,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对人类文明历史经验的总结。

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平高低正相关。生活环境中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将疾病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即“宿主稀释效应”;拥有更多树种的天然林也比单一人工林具有更高的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系统一旦失去某些动物,其功能和诸如固碳能力这样的服务就会受到显著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解决很多全球问题的关键。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其中关键性的一部分,就是保护、管理并恢复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规范人和生物多样性间的良性关系,最终实现生态安全,这是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为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导致这轮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源于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而近年肆虐过的几种致死率较高的烈性传染病也与动物存在关联。雨水节气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相比于非典时期,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深入人心,在各级政府的治理实践中也有很多体现。这一项决议预示,中国会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日趋具体化,同时也会更加取决于人民的参与,并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进而跟生态系统的关系,将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

我们和全球正在经历着各种灾难和挑战的其他各国人民一道,在这个时间节点,有必要思考怎样从改变一举一动出发,面对全球环境变化,扭转可能即将到来的全球变化拐点。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同期全球各国人民遭遇的种种自然灾害,仿佛春天里天际回荡翻滚的雷声,警醒我们在这个“生物多样性大年”深刻地认识和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在漫长岁月里一贯“敬天礼地”的中国,应当成为这一领域“顶天立地”的先进者。

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这届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生命共同体”已经为如何在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然而实现的路径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作者为国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广泛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涉及青海可可西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太行山等)

“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素食主义者,但传承前人智慧,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我们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李学峰

“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每年的3月5、6日便是“惊蛰”。此时,正值仲春,春姑娘轻盈飘逸的脚步已由广东岭南一路北上,到达昆明、四川,3月中旬即将抵达武汉,4月上旬可至黄河中游地区,中旬便可跨过山海关,到达哈尔滨,5月中旬到达北极村漠河。

惊蛰之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惊蛰”最初叫“启蛰”。先秦文献《夏小正》便有“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古人观察天象、物候现象是细致的。比如昆虫的孟春始振、仲春咸动、秋分坯户、霜降咸俯都十分符合黄河中游物候发生规律。而值得说道的是惊蛰其实是一个发展过程。自立春二候始,便有“蛰虫始振”的物候现象出现;经惊蛰至春分前这45天时间内,蛰伏的虫子便陆续出动,惊蛰时节最为一轰而出。蛰虫的惊蛰并不是惊蛰时节春雷震醒,而是气温、地温升高所至。

年9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山西翼城历山地区命名为“历法之源”地。而翼城县弃里村“惊蛰黑牛开犁”便是留存的一项节气文化活动,也是各地“鞭春牛”等节气活动的前身。大家知道,无论中国历法或者“七十二物候历”,其最原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食粮保障问题,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惊蛰正是黄河中游历法源头地区春耕生产之时,“惊蛰黑牛开犁”就是其春耕生产开始的发令枪,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仪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内涵。现如今,人们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9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