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1日,首批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团队成员抵达武汉,对新型肺炎进行重症救治攻关。1月1医院现场照片显示,专家组成员按“空气传播隔离措施”进行防范。图源:医学界
北京时间1月30日凌晨,美国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线了一篇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瞬间引发舆论关切。有批评者认为,论文提到的“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显示包括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内的论文作者至少在1月初已经掌握了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但外界直到1月20日才了解到病毒可人传人。也有科学家表示,该论文属于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数据采集和分析都是滞后的,为何一定要推演到“隐瞒疫情”。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撰文知识分子编辑部
● ● ●
01最新论文披露:人际传播自年12月中旬已经发生
这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机构。论文对截至年1月22日已报告的、经实验室确诊的例病例的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作者们发现,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56%为男性。在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在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5.2天,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了另外2.2人。“根据这一信息,有证据表明,自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发生人际传播。”论文的结论部分写道。另外,这例患者发病时间被分为了三个阶段:1月1日关闭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日期前发病的患者;1月1日至1月11日(中国CDC向武汉提供RT-PCR试剂的日期)期间发病的患者;1月12日或之后发病的患者。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在病例中所占的比例在三个时间段逐步增加。“这是第一篇使用大样本量(名患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早期传播的论文。他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5.2天,人传人率估计为2.2。结果新颖,加深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将为这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做出大贡献。”一位资深流行病学家在读完该论文之后评论说。02人传人的证据被有意隐瞒了吗?
然而,这一“结果新颖”的研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在微博上评论称,该研究显示病毒的人际传播力2.2,这一数字显著低于SARS冠状病毒,也吻合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预测(1.4-2.5)。但是,他也就该论文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新冠状人传人的证据被有意地隐瞒了!”“从这篇论文的数据来看,国家疾控中心早在一月的头几天就掌握了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那么从那个时候一直到1月20日这三个星期里,这个消息是在哪个步骤被掩盖了?是疾控中心的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对数据密(秘)不外宣?是武汉市政府为了某些需要压制数据的公开?还是什么别的情况?”王立铭的微博写道。王立铭的这一质疑迅速在网上得到数万人的转发和评论,两个小时后被删除。王立铭质疑的凭证,源于论文中的的图1:武汉最早的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的发病情况。图1图1显示了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21日武汉最早的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12月29日,发现病例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关;12月30日,启动病例追查;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宣布暴发疫情,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调查和应对;1月1日,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关闭;1月3日,启动紧急检测、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和市场调查,向武汉发布技术指南;国家卫健委通知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完成基因测序;1月6日,启动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二级应急响应;1月8日,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正式宣布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此次疫情的病原体;1月10日,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宣布发布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完成PCR诊断试剂的开发和测试;1月11日,向武汉提供PCR诊断试剂;1月13日,中国境外(泰国)报道首例确诊病例(来自武汉);1月15日,升级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级应急响应(最高级别);国家卫健委发布-nCov国家技术指南;1月16日,武汉启动严格的出省筛查措施,体温高于37.3摄氏度的人不得出省;1月19日,中国其他省报告首例确诊病例(患者曾到武汉旅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中国所有省发放检测试剂;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被纳入中国传染病法和卫生检疫法的法定传染病;1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试剂探针和引物。王立铭指出,即使用最粗糙的分析,也看得出“在1月初的头几天,和华南海鲜市场无关的患者数量就开始占据绝对多数。病毒人际传播的迹象已经非常非常明确了!”图1显示,1月2、3日的大多数发病的患者已经显示出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但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的结论,直到1月20日下午,才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道出。“在广东有2例肯定是人传人,因为他们没去过武汉。但是他的家人得病以后回来传染给了他。”他还也证实了有医务人员感染。”看到这篇文章,我非常吃惊,xtrmlyshocking!大致看了一下,的确这篇文章有非常重要的信息,但也再次表明在正式公布之前,CDC和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了解该病毒的人传人特征,但没有向大众公布,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所以我同意王立铭教授的观点。”俄亥俄州立大学一教授告诉《知识分子》。而一位做营养学流行病学的科研人员则认为,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数据采集分析都是滞后的,为何一定要推演到“隐瞒疫情”?对于网上的质疑,1月31日上午,中国CDC发表声明称,论文是根据截至年1月23日上报的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对于论文提出的“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中国CDC表示,也是基于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该论文的作者之一、中国CDC主任高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则回应称,“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Onst(发病)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一位中国的工作人员解释称,回顾性研究是从以往临床工作积累的病例资料中,选择某一时期同类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因此,是先有结果,由果推因,回顾性总结研究内容。”对于论文是否为回顾性研究,有专家表示,回顾性研究是收集好病人后,再收集暴露史,他认为该论文属于横断面的病例研究。“因为(这篇论文)在一段时间内,诊断病人的同时,也收集了暴露史。如果他们要研究病人的生存率,可以叫做回顾性前瞻研究,因为暴露已经收集,但死亡还要向前随访。”这位专家解释道。03发论文影响疫情信息公开吗?
中国CDC的回应称,“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然而,关于该论文,一个普遍的质疑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否有因为发论文而未能及时公开数据?发表论文是否会影响到数据与其他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分享?在发表这篇论文之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1月24日还发表了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论文“ANovlCoronavirusfromPatintswithPnumoniainChina,”,该研究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作医院、医院、湖北疾控中心、中科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等信息,病毒的分离及特异性细胞病变作用和形态学的初步描述。值得注意的是,两篇论文的提交和接收的时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并没有显示。这令很多研究人员不解。一般来说,论文提交和发表的时间,是首发权的重要证明。因此,有人质疑,论文到底是何时写好并提交的,为何疫情还在发展之中,论文发表的速度已经赶上了新闻的速度。知情人士告诉《知识分子》,最新发表的论文是在1月27日提交的,而1月24日发表的论文则是在1月21日提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1月27日发表的社论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在建立一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nCoV)暴发相关投稿的操作规范。”我们将迅速审阅作者投稿,如果计划发表,我们将加快所有编辑步骤,以便尽快发表。我们鼓励作者与其他研究者共享本刊发表的所有-nCoV相关论文的原始数据。“该社论称。另外,该操作规范指出,“我们希望作者尽早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分享重要信息。对于此次的冠状病毒暴发,经作者同意后,我们会在保密的前提下将作者投稿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我们也鼓励作者向预印平台投稿发表论文。”“论文一定要发的!疫情处理一定是第一位,研究和现场结合,快速提供预防策略。这样就完美了。”一位资深流行病学家也向《知识分子》表示。04CDC承认早有推论人传人,但下结论“保守”“谨慎”
尽管中国CDC的声明解释了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中国CDC是否在何时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可人传人,何时了解到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对此,中国CDC的声明并没有说明。不过,在1月31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CDC的副主任冯子健承认,从“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CDC是“保守的”,“谨慎的”。关于“人传人”的推论,冯子健说,他们比较早就已经有这样的看法,但需要调查核实,包括详细询问、核实每个患者的暴露史。”我们最初获得的27个病例,其中26个病例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只有1个没有,所以当时作出患者‘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感染’的推测是占上风的。”冯子健告诉《新京报》。他介绍,在最开始的几天,他们要确定这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疾病,还是其他疾病在这个季节、医院突然出现的聚集性升高。当确定这是一个独立的、新的疾病后,还需要扩展检测,搜索是不是还有肺炎特征比较相似但可能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病例。而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诊断试剂,无法确定是否为同一个病,“所以下结论就比较谨慎”。而有了检测试剂后,早期迹象表明,试剂对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标本阳性检出率比较低,受此影响,“我们下结论非常谨慎”。冯子健同时表示,中国CDC从最早开始,就把它(新型冠状病毒)当作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来对待,第一时间采取了密切接触者管理等措施。他说,对疾病的认识有个过程,公布信息要谨慎,所以从开始的“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和病例诊断、实验室检测结果逐步用于病人的甄别有关。根据中国CDC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