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香港青衣长康邨康美楼下,来了多名防疫专家和穿着防护衣的人员,展开分批撤离该大楼居民的行动。
图片来自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疾控为什么要居民撤离该大楼呢?原来,香港的第12例和第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就居住在该大楼。香港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12例病人为75岁男子。香港2月9日确诊第13例新型冠状病9日确诊武汉肺炎,而她的居处邻居正是第12例的确诊病人。第13例确诊的62岁女患者与早前第12例确诊的75岁男患者,均是居于青衣长康邨康美楼,相隔约10个楼层,但同属07单元。香港当局发现住在较低楼层女患者的单元下水道的排气管接驳位无封密,不排除病毒经这途径,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决定撤离康美楼2至35楼所有07单位住户;今天凌晨4时,全部居民才搬空。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环境局副局长谢展寰指出,大楼通常用同一条下水道连接各楼层,也有U型去水位;(如上图)然而康美楼的下水道设计上虽然没有问题,经初步视察后却发现,连接该女子家中下水道的排气管没有完全密封,可能导致病毒传播。这是一宗高度怀疑气溶胶传播的案例。有一宗案例,同样发生在香港,年。该案例发表在NEJM上的一个论文。《DetectionofAirborne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Coronavirusand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inSARSOutbreakUnits》论文说明,年3月下旬,香港一公寓淘大花园爆发SARS。第一个病人,就是传染源,为一名因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他因感染SARS而使排泄物中带有病毒。由于该公寓卫浴排水设备中,预防脏污气体回流的U型管没有水了。U型管并未正常发挥效用,导致排泄物与污水产生带有病毒的气溶胶,经由气体回流至其他住户,最终导致该公寓内人被感染,42人死亡。这是能够在NEJM这种专业杂志上能够找到的气溶胶传播的案例。在文章里,作者认为,SARS冠状病毒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可是,气溶胶能够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一直都存在争论。上海市2月8日举行疫情新闻发布会,会上有人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除直接传播及接触传播外,也可以透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也叫空气传播。2月9日早上,中国疾控中心次出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除能不能透过“气溶胶”传播,尚不明确。到底谁说的是对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被定义为气溶胶的(≤5μm)传播或扩散距离大于1m,而飞沫传播指大颗粒液滴(5μm)扩散至较近范围。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有肺结核、麻疹病毒和水痘病毒三种,其他,大部分存在争论。那么,气溶胶在人体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体口鼻有四种途径产生微粒:说话、咳嗽、打喷嚏和深呼吸。说话、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微粒机制相似,都是气压雾化(Nebulization),用的力道(Power)愈大,则产生的液滴越小且数目越多。一般人说话每秒可产生1-50颗大小介于1-2μm的微粒,咳嗽一次会产生超过颗大小介于50-微米的微粒,打喷嚏则会约十万颗大小10-50微米的微粒。也就是说,说话会产生气溶胶,咳嗽和打喷嚏,则产生飞沫。深呼吸产生的微粒大约是0.3微米,这些都是气溶胶,其差别只是大小不同,悬浮在空气中的时间差异极大。愈大的微粒沉降速度愈快。在静风环境下,假设正常人呼吸区高度为cm,由口鼻产生μm微粒后,就只需要短短6秒就会掉到地面。由口鼻产生10μm微粒后,则需要8分钟掉到地面,口鼻产生1μm微粒后,需要12小时掉到地面、0.1μm微粒大约需要20天才掉到地面。也就是说,在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微粒越小的气溶胶,可以越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里。也就是说,气溶胶在密闭环境里,很容易被人体吸入,如果气溶胶里面有新型冠状病毒,数量达到一定的量,人不会感染才奇怪呢!而气溶胶,最怕空气流动,空气一流动,气溶胶就会吹跑,被稀释,浓度降低了,里面病毒的数量也减少了,人体即使吸入少量的气溶胶,也不会感染上病毒。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要防备气溶胶途径感染病毒,就是要开门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降低室内气溶胶的浓度。开窗通风,不需要怕外面飘来戴病毒的气溶胶,因为,即使有,浓度也早就到了很低,不会有致病性。图片来自台湾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科学研究所陳志傑教授。说话、咳嗽、打喷嚏也可能产生几百甚至几千微米的液滴,这些微粒本质上无法在空气中停留,所以一般不当成是气溶胶,被人体经由口鼻吸入的机会微乎其微,应该只会在地面或其他表面造成接触传染。但是对于较小的微粒,只要悬浮在空气中,就会被人体吸入的机率。其中深呼吸所产生的微粒是经由细支气管液体薄膜破裂(BronchioleFluidFilmBurst,BFFB)所产生。已有多篇研究显示,深呼吸时,末稍支气管会因为呼气时挤压而缩小,造成黏液堵塞管道,之后在吸气过程中,因为末稍支气管扩张形成黏液薄膜,此薄膜在吸气与支气管持续扩张时破裂,形成众多小液滴,这些小液滴微粒会先短暂留存在肺泡中,并在下一次呼气时呼出。所以,如果医生接诊新冠病毒或类似呼吸道感染疾病,应尽量避免要求病人做深呼吸的动作,以免造成大量含病毒气溶胶溢出。细支气管液体薄膜破裂与潮气量有高度相关,潮气量愈大,每一口呼出的次微米微粒愈多,可达数千颗之多。说完了气溶胶的来源,我们要问了,气溶胶里的病毒,可以一直存活,然后感染别人吗?当然不是啦。我们可以从SARS病毒的研究上,来大致判断。因为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极为相似。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一个研究论文研究结果是:SARS医院病房区及阳台空气样本中均有部分PCR结果阳性,SARS阳性率病房区为29%,阳台为20%;其中一份样品中分离出活性病原体,并稳定传代;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阳性,RT-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该病原体与已知SARS-CoV的同源性在98%以上。结论:SARS急性期后期与恢复期早期的患者仍然从呼吸道排毒,病毒在距传染源周围1m之内的空气中具有感染活性,在此范围之内存在气溶胶传播的潜在威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最重要的信息:1、SARS病毒能够经空气传播。2、距离患者1米之内的空气,具有感染活性。那么,距离感染源多少距离才没有空气传播,才是安全的呢?这里有另外一项研究。(参考资料来源:The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7)研究显示,在距离SARS病人1.5米的地方,只有1/10的地方可以检测到SARS病毒,更重要的是,病毒已经没有了活性,不能够感染人。从这个研究表明,SARS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但是,距离感染源1.5米的地方,病毒就很少了,而且,那少量的病毒也没有传染性了。再简单地说,即使SARS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么,在离开感染源越远的地方,病毒活性也就越小,到离开没有咳嗽的病人1.5米的距离,人就安全了。注意,是没有咳嗽的病人!从这个意义来说,开窗通风,根本不会有带病毒的气溶胶飘进来导致你感染!综合以上的意见,我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人,可以通过说话和深呼吸产生气溶胶,当然可以把病毒送到别人的气管里,因此,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空气传播的概率非常大。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首先,我建议在发热门诊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里上班的医务人员,要防范病毒空气传播,加强个人防护,工作的时候,起码要戴上N95口罩。当然,最好有护目镜和防护服。最重要的,医院内建立起防范空气传播的制度,最重要的,医院内空气品质。医院加强控制人群聚集区域(挂号缴费处、候诊室、领药处、员工餐厅)的空气品质,医院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遭到感染。做法包括加强换气、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改善空调系统、过滤空气和消毒空气。医院安装循环式紫外线杀菌设备、臭氧杀菌设备来消毒空气,是常见的手段。当然,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有更详细的措施。其次,我要有一些建议给普通人,医院外,如何防范。我们建议:1、老实呆在家里,等待疫情消失,是最安全的做法。2、为了防止出现气溶胶通过下水道溢出,你需要不断往地漏里加水,使得下水道的U型管内始终有水,或者干脆拿个塑料袋装水,压住地漏的口子,下水道的气体就不会溢出来了。这样,香港淘大花园或者康美楼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当然,用避孕套装水压,效果更好。2、如果一定要外出,要戴口罩。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因为室内可能有气溶胶。如果要去室内,可以参照上面的图片,看看自己的口罩,防护级别够不够。不够,就别去啦。3、居家室内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比如打开门窗通风是很好的防范措施。4、特别提出,在公共卫生间上厕所,要戴口罩和注意通风。因为马桶和蹲坑,由于水流冲洗厕所,是最容易形成气溶胶的地方,而且,公共卫生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不好。如果前面有过一个病人如厕,很容易在厕所间形成有传染性的气溶胶。5、在外尽量和别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出门在外,手不要到处乱摸,也不要在洗手前去摸自己的鼻子和眼睛,同时要勤洗手。回家最好马上就洗澡换衣服。最后,山猫特别要强调的是,提出空气传播的概念,主要是要对医务人员提出预警,让医务人员采取措施,来防范空气传播。因为在密闭的病房、门诊大厅等地方,空气传播才最为严重。山猫特别强调,空气传播,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不需要害怕,你想啊,即使在病房里,离开传染源1.5米的地方,经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就很少,并且就失去了活性。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去人群密集的室内环境,和陌生人保持1.5米的距离,病毒的空气传播就和你无关了。居家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气溶胶的浓度,就不会感染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根本就不要害怕病毒从窗户外面飘进来哦!气溶胶最怕流动的空气,风一吹,气溶胶就被吹跑了,被稀释了,没有致病性了!山猫告诉你,开窗通风吧,让一切病原体,包括新型冠状病毒,随风而去吧!病毒随风而去,你就健康了!祝你健康!白衣山猫求打赏,买猫粮!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