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外界温度较低,气候干燥,受冷空气、寒潮侵袭后,气温可出现骤降,室内活动的时间较多,彼此间密切接触机会增多,后子河卫生院在此提醒大家要警惕新冠肺炎、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水痘、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传染病。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科学防控知识吧~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多国疫情反弹明显,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目前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保持稳定态势,但仍不能放松警惕,应持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始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提倡随身携带口罩,在人流密集、空间密闭/半密闭的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佩戴口罩。出入医疗机构,以及有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时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学会正确洗手。戴口罩前后、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触摸公共设施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等均要洗手。
减少聚餐和聚会。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活动,如密闭网吧、酒吧、KTV等。
保持社交距离,前往超市、餐馆、农贸市场等人多密集场所,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在等电梯、排队时,注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社交距离。近距离接触时请戴好口罩。
做好居家清洁消毒。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两次,每次半小时;居室正常情况下保持清洁即可。
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尽早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2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间接接触被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气溶胶而传播,除此还可经食物和经水传播。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掌握“六步洗手法”。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者,医院就诊,不要带病上学。
及时规范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厨工等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厨工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应立即离岗。
3流行性出血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医院就诊。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冬春季节多发。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学龄前或刚入小学的儿童发病率最高,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引起暴发或流行。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水痘疫苗。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好勤洗手,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
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服、常晒太阳;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和家居空气流通。
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患者应尽早隔离治疗,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且不少于发病后2周)为止。
5流行性感冒随着气温变化,流感病例数可能继续增加,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也可能会发生暴发疫情,应继续做好防护。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得有效保护。
注意个人卫生,勤晾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或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学校及托幼机构应着重防范流感的小范围暴发,加强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落实晨检、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
6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俗称“大嘴巴”。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麻腮、麻腮风、单腮疫苗)能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晒衣被,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流行高发季避免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到病人家串门,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疫情防控成效来之不易
让我们携手并行、守望相助
从点滴做起,从你我做起
改变旧习、践行文明
保护好自己,呵护好家人,守护好家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