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环境所做的一切,终究会返还在人类身上。若人类不及时停止对自然的破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终会自食恶果。
4.早产会减损产妇的寿命全球早产(不足37周)率约为11%。早产不仅与新生儿的长期健康风险相关,还与产妇的长期健康密切相关。据报道,早产可增加产妇心脏代谢紊乱的风险。DOI:org/10./bmj.m在瑞典开展的一项全国队列研究对于-年单胎分娩的2,,位女性进行调研。多种妊娠时间分娩对产妇长期死亡率的影响在万人年随访中,76,(3.5%)位受试者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57.6岁)。在分娩后10年内,与早产相关的所有原因死亡率的校正风险比为1.73;当进一步分层时,与完全足月分娩(39-41周)相比,超极早产(22-27周)、极早产(28-33周)和晚期早产(34-36周)产妇全因死亡率的校正风险比分别为2.20、2.28和1.52,早期足月分娩(37-38周)为1.19。上述风险在较长的随访期内仍显著增加:与足月产产妇相比,早产产妇分娩后10-19年的校正的全因死亡风险比为1.45;分娩后20-44年的为1.37。这些结果不太能归因于家庭内部的共同遗传或环境因素,可确定的相关因素包括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早产不仅会影响早产儿的体质,还对产妇有很大的耗损,甚至减损寿命。结合上两篇研究,让我们关爱孕妇,守护正常妊娠,远离吸烟,爱护环境。5.青少年时期体重指数对晚年心血管、糖尿病及肿瘤风险的影响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且发生率仍在持续增加。早年高体重指数被认为会增加晚年的多种健康问题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多种癌症。个体是否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逆转青少年时肥胖带来的影响呢?DOI:org/10./bmj.m研究人员分别从英国生物银行和四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收集了位和+位参与者的数据,包括参与者平均56.5岁时的体重指数(BMI)和参与者自我报告的10岁时的BMI。主要终点为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青少年BMI与各种晚年疾病风险的相关性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BMI较高与晚年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相关(优势比分别为1.49和2.32)。然而,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分析显示,青少年时期BMI对晚年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无显著影响(1.02和1.16)。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青少年时期高BMI可降低晚年的乳腺癌风险(0.59)。最后,未发现青少年BMI会影响晚年前列腺癌的风险。人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少年时期的一次蝴蝶振翅,可能会导致晚年时发生一场飓风。从青少年起,我们就应该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采取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身体状态,享受无病晚年生活。6.增加植物蛋白摄入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全世界的两大首要死因,年共造成了万例死亡。膳食对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蛋白质是膳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DOI:10./bmj.m该研究汇总了3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蛋白摄入量及成分与各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不同蛋白摄入量与各种死亡率的相关性随访3.5-32年期间,,位受试者中有,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例、癌症例)。总蛋白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风险较低相关(合并效应值:0.94,p0.)。植物蛋白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0.92,p=0.)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0.88,p0.)降低显著相关,但与癌症死亡率无关。总蛋白和动物蛋白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均无显著相关性。植物蛋白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每天从植物蛋白中额外获取3%的能量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多摄入植物蛋白(豆类),维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7.体重突然减轻可能是癌?伴发这些症状要警惕!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很多人减重、瘦身时会选择的途径。但如果一个人生活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既没有改变饮食习惯,也没有多运动,体重却突然减轻了,而且还找不到原因,这时候就应该注意了,可能是身体出现了潜在的疾病,比如癌症。DOI:org/10./bmj.m英国牛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对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中6.4万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受试者体重突然减轻后进行诊疗时的临床特征、病史和3-6个月内的癌症发生情况,以及受试者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体重突然减轻后的6个月内,共有名受试者罹患癌症,最常见是肺癌,其次是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和淋巴瘤;体重突然减轻的受试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咳嗽、腹痛、背痛、胸部感染和疲乏。体重突然减轻受试者患癌症的可能性是体重未突然减轻者的两倍,特别是男性患者,患癌可能性相差3倍,但在女性中则相差不大。体重突减及伴随症状体征与男性患癌可能相关性在男性受试者中,体重突然减轻并伴有10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患癌可能性增加了%-%:腹痛(%)、食欲不振(%)、吞咽困难(%)、咯血(%)、非心源性胸痛(86%)、腹部肿块(%)、胸部症状(%)、缺铁性贫血(%)、黄疸(%)和淋巴结疾病(%)。体重突减及伴随症状体征与女性患癌可能相关性在女性受试者中,体重突然减轻并伴有11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患癌可能性增加了86%-%:腹痛(%)、食欲不振(%)、背痛(62%)、排便习惯改变(%)、消化不良(%)、腹部肿块(%)、胸部症状(%)、缺铁性贫血(%)、黄疸(%)、淋巴结病(%)和静脉血栓栓塞(%)。血检异常指标与患癌可能的相关性此外,多项血液检查结果也与患癌可能性增加有关:低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升高(54%)、低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增加(%)和C反应蛋白升高(%)。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控制合适的BMI,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实现。减重也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因为这时候往往可能不是馅饼,而是陷阱。未采取相应行动而体重突然减轻时,需特别警惕癌症可能,若同时伴有一些或一系列异常症状,需及时就诊,从而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8.早期乳腺癌术中单次靶向放疗是否可取代术后标准放疗?年,全球约有万人罹患乳腺癌,62.6万人死于乳腺癌。大多数患者适合采用保乳手术和辅助放射治疗,而非全乳切除术。鉴于局部复发常靠近原发肿瘤位置,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JayantSVaidya团队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TARGIT-A),评估了术中予以单次风险适应性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年3月24日-年6月25日期间,招募了位45岁及以上的、肿瘤直径≤3.5cm、cN0-N1期的侵袭性导管腺癌女性患者,其中位被分到风险适应性术中单次靶向放疗(TARGIT-IORT)组,位被分至术后标准体外放疗(EBRT)组(全乳放疗,3-6周)。两组患者的累积死亡率DOI:10./bmj.m结果显示,TARGIT-IORT的疗效不劣于EBRT:TARGIT-IORT组和EBRT组的5年随访局部复发风险分别是2.11%vs0.95%(相差1.16%,90%CI0.32-1.99)。在术后第一个五年,TARGIT-IORT组比EBRT组额外多13例局部复发(24/vs11/),但死亡病例少14例(42/vs56/)。经过长期随访(中位8.6年,最长18.9年),两组间的局部无复发存活率、非全乳切除存活率、总体存活期和乳腺癌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肿瘤切除术中予以单剂量的风险适应性的放疗可有效代替术后标准全乳放疗,且不影响癌症的长期控制效果,值得考虑。9.肿瘤延迟治疗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肿瘤患者存活预后的重要手段。延迟治疗对肿瘤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DOI:org/10./bmj.m研究人员收集了-年期间发表的34项相关研究,共1,,位肿瘤患者(膀胱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子宫颈癌和头颈部癌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系统治疗、放疗、新辅助和辅助适应症治疗。主要终点为治疗延迟4周对生存率的影响。延迟4周手术对各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手术每延迟4周,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为1.06-1.08,其中结肠癌患者为1.06,而乳腺癌为1.08;系统治疗每延迟4周,患者的死亡风险比波动在1.01-1.28;头颈癌患者放疗每延迟4周的死亡风险比为1.09;保乳手术后的乳腺癌患者辅助放疗每延迟4周的死亡风险比为0.98,宫颈癌患者的则为1.23。肿瘤治疗延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表明,治疗即使只延迟4周,也会明显增加七种实体肿瘤各种治疗方式后的死亡率。该研究以确切的数据再次证明了早发现、早治疗对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意义。10.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疗效在新冠大流行早期,缺乏有效药物是导致新冠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应用的多种药物中,抗疟疾药物羟氯喹饱受争议,其在全球各地的有效性飘忽不定,导致它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地位也是起起伏伏。DOI:10./bmj.m上海医院感染科谢青主任医师团队,在16家指定的新冠治疗中心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于年2月11日至2月29日就诊的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随机均分至两组,接受羟氯喹(负荷剂量1mg/日,连用3天后转为mg/日维持)联合标准治疗或仅接受标准治疗。主要观察指标:28天内病毒转阴率。两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阳性率在这位患者中,例轻、中度,2例重度。从出现症状到随机化分组的平均时间为16.6天(SD10.5;范围3-41)。共有位(73%)患者(标准治疗组56位、羟氯喹组53位)在28天前病毒转阴,其余41位(27%)患者(标准治疗组19位、羟氯喹组22位)因病毒未转阴而接受审查。标准治疗联合羟氯喹的28天转阴率为85.4%(95%CI,73.8%~93.8%),与标准治疗的(81.3%,71.2%~89.6%)相近。组间差异为4.1%(95%CI,-10.3%~18.5%)。在安全人群中,7/80(9%)非羟氯喹治疗者和21/70(30%)羟氯喹治疗者发生了不良事件。羟氯喹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10%)。两位采用羟氯喹治疗的患者报告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羟氯喹未能提高住院治疗的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转阴率,而且还升高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中,医疗专家确定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甚至是一人一案。成功的经验对中国对世界都意义非凡,但无效的药物方案意义同样重要,为众多新冠肺炎患者扫雷,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生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它脆弱又坚强。人类繁衍传承,既要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又要学会与自然界的不良因素作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己斗,其乐无穷。以上就是梅斯医学为大家盘点的年十大BMJ重磅医学研究与发现,仅供学习参考,欢迎留言补充更多值得回顾的亮点研究~相信在即将到来的年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重要研究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