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婴儿早期肺炎 >> 正文 >> 正文

CRPSAA联合检测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时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4-6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仍在国际上肆虐,截止至3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全球累积确诊人数已经超过33万人,死亡1.4万人,正处于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更是不计其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都基本沦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

尽管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国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境外人员不断涌入,我们对疫情仍不能掉以轻心。

相较于年的SARS(全球感染人数人、死亡率为10.91%,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新型冠状病毒致死率虽然相对较低(目前国内为4.01%),但两者的传播感染能力显然不在同一个级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早期难以甄别。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多为3至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1],这些都是与普通感冒难以区分的非特异症状。

如何对处于潜伏期的新冠肺炎患者与其他感冒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有效鉴别,是目前疫情控制中的难点,也是本次疫情的痛点。

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推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RP(C反应蛋白),倘若再加上SAA,或许可以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节选)

SAA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时被高度诱导合成,参考区间为<10mg/L。SAA除了在细菌感染中升高外,在病毒感染中亦会显著升高,通常根据其升高的程度,可以与CRP联合运用来提示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还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和疗效。CRP+SAA联检主要的临床检测意义包含以下几点:

CRP+SAA的临床检测意义

一、在疾病早期即发现感染、减少漏诊,对疑似患者进行初筛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钟南山院士团队于2月9日发表的论文指出,仅43%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入院时存在发热,17.9%的非重症患者入院时无影像学异常或CT异常[2]。而且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1]。

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年全国流感发病人数达到76.5万人次,且春冬季正是流感高发季节。SAA在感染后3至6小时就会升高,且上升幅度大于其他感染性指标,敏感性非常强,在疾病早期即可发现感染,减少无症状新冠肺炎的漏诊。

(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截图)

在疫情爆发初期,新冠病毒传播能力之强让人闻之色变,即便是重重防护的医护人员亦难幸免。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正逐步恢复正常诊疗,呼吸道感染患者及其他患者群体人数也将陆续增加,如何对接诊患者进行初筛诊断,从而避免个别新冠肺炎患者引发的范围性感染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王广发主任等超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

然而,用于筛查新冠肺炎的手段如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及肺部CT检查等,通常需要数个小时甚至数个工作日才能得到检查报告,医院不具备所需的仪器设备。

血常规+CRP+SAA联检,半个小时即出结果,医院均具备开展检测的条件,临床上可以在等待其他检测结果出来前,先行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及时分流,辅助医生区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鉴别感染类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高,CRP、SAA均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是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非新冠):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能升高,CRP不升高或小幅升高,SAA升高,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

●新冠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CRP升高,SAA明显升高,提示可能是新冠感染。

二、多提供一份诊断依据,且不额外增加气溶胶感染风险:

目前核酸检测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之一,但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假阴性案例,且具体原因复杂,此外,抗体检测在感染早期假阴性也较高,通过CRP+SAA联检可以为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疑似感染者额外提供一份诊断依据;

(核酸检测假阴性新闻)

3月10日,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与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存活稳定性的题为“AerosolandsurfacestabilityofHCoV-19(SARS-CoV-2)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