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2月16日凌晨3点50分,全国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工医院顺利结束,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及其团队完成,14小时后,他们又完成了第二例遗体解剖工作。
目前,两具解剖病理已被送检,以期揭示新冠病毒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其相关临床之间的关联,这份备受期待的报告预计在10天后出炉。
“第一例遗体解剖的肺部结果已经出来了,可以看到肺部有渗出、变质的变化,但还需要更多资料来综合判断病理情况。”中国病理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的团队曾在年抗击非典(SARS)期间完成世界首例SARS患者尸体解剖。
“我们还在继续工作中,需要集中精力。”18日上午10时许,刘良在个人媒体账号上发文“谢绝采访和打扰。”此前他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2月16日的解剖工作主要是取材,“病毒要灭活,所以取材的组织要多泡一下。接下来会将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它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有关新冠病毒感染和SARS的异同,刘良表示需要后续显微镜下以及病理、病毒学的研究。
18小时连续解剖两例遗体
2月15日晚9点,正在等待回复的刘良突然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电话,“有一个可以做解剖的了。”事后刘良回忆道,“国家、省市卫健委打破常规,先行动,然后下正式文”。
此前一天,刘良在个人媒体平台上“呼吁尽快开展新冠肺炎死亡个体尸体检验”,15日上午11点,刘良收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回复,获邀参加新冠肺炎病死病例尸检相关事宜会议,当时他“乐观估计尸检落地还需要2-3天”。
通知比预想来得更早,刘良紧急安排团队人员从武汉医院。与此同时,医院专门腾出了一间负压洁净手术室,确保解剖的同时不让病毒扩散。
“这次尸检得以这么快进行,得益于家属的同意,我们尸检前专门为他(她)们默哀。”刘良写道。
这两例患者都出自上海医疗队管辖的病区。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是最早达到武汉的省队之一,对口支援医院,医疗队领队、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介绍,即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人工肝、人工肾、ECMO等最先进手段,仍有一部分患者抢救困难、不幸去世,了解发病机制对一线治疗至关重要,亟待尸检报告的出现。
此次首例被解剖患者过世之后,郑军华团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家属在了解解剖意义后忍痛签下同意书。出于对死者和家属隐私的保护,郑军华只透露了两位过世患者都超过了55岁。
穿着令人呼吸困难的防护服等到凌晨1点多,刘良团队开始尸检,3点50分,首例尸检工作顺利结束。
“终于知道隔离防护服的厉害了。穿上不到10分钟,满头大汗,结果在干平时轻松可以干的活时,汗如雨下,呼吸困难,眼镜护目镜朦胧一片。像高原反应一样,第一例做到大半截,出现心慌头晕低血糖表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确实老了。但真的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艰辛和付出。必须要向所有普普通通的一线医护战士致敬!”刘良在自己的个人媒体平台上写道。
第一例尸检结束后,刘良回家隔离休息2个多小时后,马上和团队成员总结并上报了尸检流程上可以改善的问题。16日上午11时许,刘良再次接到医院院长张定宇通知,“又有一例需要尸检。”急招队员,医院,当天下午4点开始解剖,6点半结束时,“浑身湿透”的刘良倍感寒冷,马上回家再次自我隔离,并记录下连续工作18小时的经过。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刘良发出文字呼吁的当天,全国已经有累计确诊例,其中人死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年SARS相比,病情进展更快,部分病人缺氧发展明显,心脏损伤严重,但当时还没有对死亡个体开展系统性实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
“临床上如果想更好地治疗这些重症、危重症患者,需要对发病机制、患者身体状况有更多了解,这需要基础研究跟上,就是尸检和病理报告。”医院ICU主任胡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年SARS爆发后,病原体最初被认为是破坏力并不大的“衣原体”,但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应用抗生素无效。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完成首例SARS死者解剖后,医院进行的4例尸检结果,综合判断病原体应为“病毒”,这为非典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丁彦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病理学界内部早在春节前后就开始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