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治疗是有效的。”农工党党员,上海中医药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冯其茂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国家第四批援鄂中医医疗队(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组成)上海医院分队队长,年2月15至3月31日,他参医院。医院医院共同接管有48张床位的感染三科五病区(C5病区)。
认真准备,紧急出发“我们这支由名来自上海中医药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中医医疗队,是2月15日启程驰援武汉的。”冯其茂说,“我们要做的,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特色、优化救治方法,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提升预后生活质量。”
疫情发生后一直有着思想准备的冯其茂,在驰援武汉的征召令下达的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无论是基于医生的职业要求,还是作为一名科室负责人的责任素养,都是当仁不让的应有之义。”
为了更好地支援武汉前线战斗、做好上海相关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医院进行过多次专业探讨。还专门成立后方专家小组,及时解决前线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意在针对不同患者情况由表及里,对症下药,以达到减轻症状、早日康复的目的。”
新冠病毒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这意味着要获得痊愈,还得靠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因此不管中药、西药,都需要重塑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让人体“撑过”这场免疫系统与病毒的较量。“17年前应对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参与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相信中西医结合一定能发挥1+1>2的作用。”本科念了中医、硕士主攻中西医结合、博士研读西医,博士后又精修中医的冯其茂对此毫不怀疑。
2月15日下午,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医院分队一行30人冒医院,开启抗疫“战斗”模式。除了防护物资、备用药品和生活用品等,还随队携带了数台呼吸机和对症治疗的中药,包括在精心研判基础上自拟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医辨证治疗协定处方1号方(疏表清热方)、2号方(清肺止咳方),有助退热并改善呼吸道症状。
当天夜里到达驻地。冯其茂带领队员们马不停蹄地查收、清点带到武汉的箱医疗物资。医院医院分队的任务医院C5病区,冯其茂带着大家从修订制度到搬运设备,从操作培训到院感演练,与兄弟单位团队团结奋战。
“圆机活法”,辨证论治援鄂医疗队的首要职责,是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
2月19日,医院C5病区正式开科收治首批病人。在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新冠肺炎当前所在病区的发病特点,冯其茂和团队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危四类,对于轻、中度患者给予中医汤药治疗,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动态观察有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对于重症患者则予以24小时心电监护、持续高流量吸氧,时时观察,及时调整治疗。在由他们接管的床位上,新冠肺炎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高达%。
冯其茂在攻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期间,导师是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大家严世芸教授。严世芸的父亲正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严苍山先生。出征前,严世芸教授特别对冯其茂说,上世纪60年代,严苍山先生曾在抗击流脑、乙脑的一线救治过不少病人,虽然致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抓住“圆机活法”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所谓‘圆机活法’,就是要求医者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根据症状来灵活地制定诊疗的方案。”
“中医的灵魂是进行辨证论治”,冯其茂解释道,“比如对于高烧和不发烧的病人,治疗方案肯定是不一样的。”来到前线后,他用心地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身体表征。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穿着防护服戴上三层手套,切脉的难度大幅提高,为每位病人摸脉要花上5至6分钟。“这是对医生医术和心态的考验,要加倍耐心和细心。”医院团队发现,不同新冠肺炎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尽相同。医院有供应中药汤剂的条件,他们灵活配比,对症下药,在改善病患持续下滑的生命体征、帮助病患恢复身体机能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2月25日,C5病区即有了首位出院病人。中医药对于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显现。
医疗队入驻两周后,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少数病人仍处于逐渐恢复的平台期,还有病人刚入院时情况就不太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设备支持治疗。3月6日,冯其茂通过远程连线在上海的医院后方专家团队,为病区收治的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开展多学科“云会诊”,并邀请专家组组长严世芸教授主诊。在老师的指点下,冯其茂充分运用“圆机活法”,针对病机,运用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治疗。该病人在经过精心调治后,肺部炎症明显吸收,症状改善,顺利康复出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学‘湿瘟’范畴,其核心病机为外感湿浊疫毒之邪伏膜原,引动少阳相火,内外相合,木火刑金,湿(毒)火上冲,而成疫毒闭肺之证。治疗以‘和’法贯穿始终,固本、外疏、内清,寒温并用为基本治则,以宣肺达邪、清热解毒、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等多法杂糅。”
冯其茂例举了1则典型病案:
患者,女,51岁。年1月14日开始出现咳嗽,1月22日在外院查胸部CT示两肺弥漫性感染性病变,1月30日、2月16日复查胸部CT均示两肺弥漫感染性病变。2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在外院住院期间予抗病毒、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感咳嗽、胸闷、呼吸不畅、活动后气短。2月20日入医院C5病区。胸部CT示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以胸膜下为著,炎症范围占60%~70%。咳嗽频繁。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重症),中医诊断为风温肺热病(痰热郁肺)。予口服莫西沙星、法匹拉韦,中药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虽经积极抗病毒、抗感染、中药清肺化痰及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胸部CT提示两肺散在斑片状影,较前吸收不明显。且患者咳嗽不缓解伴活动后气短。
冯其茂请严世芸教授会诊指导,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2月23日一诊处方水煎服3帖、2月26日二诊调整处方水煎服5帖、3月2日三诊再调整处方水煎服7帖。其间胸部CT显示双肺病变较前吸收,而后症状大为改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于3月13日给予14帖中药带药出院。康复状况良好。
有相当一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发展进程较快,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第一周的症状不严重,但下一周或者十余天后可能发展成重症,更严重的会很快演变成为危重症,需要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呼吸支持治疗措施,甚至需要用肺复张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等。
已有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约1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重症患者。那么,由普通型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核心病机是什么?如何发挥中医药的早期干预作用,以防病情突然加重?基于此,在严世芸教授等的指导下,冯其茂和他的同事们从温病学的湿热病证理论出发,传承温病名家的学术思想,兼收并蓄,以和法为主导,提出“三护”治法,即护中气、护宗气、护阴液,以护为防,截断病势,阻邪深入,防止轻症转为重症。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框架,辨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这一诊断关键,立法处方,有的放矢,提高疗效以及改善预后。
医者仁心,圆满答卷与冯其茂所在的上海医院分队一起进驻医院医院C5病区的,还有同属国家第四批援鄂中医医院分队。“医院分队队长是急诊科主任方邦江教授,他提出的‘截断扭转’中医重症治疗方案,也是用辨证观、全局观来体察病人的身体,各脏器之间的联系,而不能独立来看。方教授说过,‘轻中症患者,我们有信心用中药把他们调好;危重症患者,该上的先进手段我们都会上。同时,通过胃导管把增强病患身体免疫力的中药直接输送进去,而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激素,从临床实践看,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中医管不管用,看看我们的病房,看看我们的病人就行’。”
在雷神山的日子里,冯其茂每天都会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病区查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