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疫情第一人张继先医生:
我是白衣战士,
病房就是战场!
张继先是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继先以超强的职业敏感,最早上报新冠肺炎疫情,她也是病院救治一线的“带头人”。
然而,就是这位温和的女医生,一个月前最早发现这场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
7个相似病人4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
张继先在隔离病房中查房
怎样发现这种不一样的病人?
她判断“这肯定有问题”
年12月26日上午,医院附近小区的一对老两口因发烧、咳嗽看病,当医院来看病的,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呈现出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变。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他们的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一照,肺上也有那种表现了。
这一天,还来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一样的发烧、咳嗽,一样的肺部表现。“一般来说,一家人来看病,只会有一个病人,不会三人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张继先给这些病人做了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与流感相关的检查,病人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
张继先头脑中的疑团越来越大,12月27日,她把这四个人的情况向业务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
12月28日、29日两天,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3位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这一下就有7个一样的病人了。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4个病人了,这肯定有问题。”张继先判断,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轻重有区别。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医院进行了报告,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
12月29日下午1时,分管副院长夏文广召集了呼吸科、院感办、心血管、ICU、放射、药学、临床检验、感染、医务部的十名专家,大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了逐一讨论,影像学特殊,全身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肌酶、肝酶都有变化,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
夏文广副院长立即决定:
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
12月29日是星期天,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医院和江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
医院最早上报疫情,并评价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张继先说,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
自从今年1月,医院成为第三批医院后,每天逾名患者被送过来,张继先作为一线救治的领头者,负责危重病人。
张继先回忆说,初期送来的患者,明显症状就是体温高,最高达到快40度。更头疼的是,有些患者感觉呼吸困难,胸闷、喘不上气来,或者肺部有实质病变。病毒性肺炎一般都是单侧的,但新冠肺炎却是双侧的,从肺尖到肺底都有磨玻璃阴影,有些患者肺已经白了。
从一开始她就提出,要把重点工作放在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因为死亡率太高会引发恐慌,哪怕是轻症患者,也不能让他到处乱跑。很多轻症患者确证后担心自己户不会变成重症患者,会不会死,医院到处蹿,求医问诊,这样他就成了流动传染源。”
为了避免一些患者四处求医成为移动传染源,张继先想到了一个办法。对于轻症患者,顶多只开3天的药,3天后他会再过来看,对于重症患者,只开一天的药,要求他每天都来就诊,一旦发现病情有加剧,就要求入院治疗。医院每天也会联系重症患者,了解病情。这样,一些重症患医院就诊时传染给其他人。
元旦期间,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由原来一天人左右,增加到人左右,收的像7个人那样的病人越来越多。张继先他们去给其他呼吸道慢性病住院病人做工作,让他们尽快出院,有的病人不愿意出院,医护人员就找各种理由劝说,提高了收治新的病人的效率。
敏锐的防护意识
来自于非典时期的锻练
张继先说,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生根于“非典”。3年抗击“非典”时,时年37岁的她是江汉区专家组的成员,每天的医院排查疑似者。
“我从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张继先说,医生看病,要问病人的住址、职业,这一下来了四个华南海鲜市场的,怎么会没有问题?“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时,张继先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块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的地方,建立了有9张病床的隔离病房。
医院是离华南海鲜市医院之一。那6个病人被医院接走后,张继先的呼吸科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类似的病人。到元旦时,这9张隔离病床不够用了。
从发现那一家三口起,张继先就要求所有的呼吸科医护人员戴口罩。医院给他们科室批了N95专业防护口罩,“我们只有进入那个区域才戴N95,其他区域还是一般医用口罩。”
与此同时,张继先嘱咐科室人员在网上订购了30套细帆布的白色工作服,12月31日那天,这批被她视为隔离服的工作服寄到了科室。
自购的工作服被大家穿到了医生白大褂和护士服的里面。“不管怎么说,我们多穿一层,对自己防护好一点。”这一套厚帆布的“防护服”一直到1月22日,钟南山院士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能够人传人,才完成它的使命。这一天,医院给他们配备了三级防护服。
元旦期间,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由原来一天人左右,增加到人左右,收的像7个人那样的病人越来越多。张继先他们去给其他呼吸道慢性病住院病人做工作,让他们尽快出院,有的病人不愿意出院,医护人员就找各种理由劝说,提高了收治新的病人的能力。
在张继先的指导下,医院处处小心,因陋就简地把防护做到可能做到的极致。从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现在,张继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
她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光了
张继先医生总是心疼,她说:
"病人太多医护人员太苦"
“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
张继先医生流泪接受采访
一次有记者采访张继先,当记者出发时,医院党委书记的“您现在别来了,张继先主任在病房大哭!”
张继先医生又在为病人,为医护人员在流泪。
当釆访的记者当面问起张继先悲伤的原因,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
医院医院,医院统一安排。病人太多了,必须按轻重缓急来统筹。
有的病人病情发展太快,手段用尽,还是走了,张继先大哭;有时防护服快没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张继先大哭……
张继先说,这个传染病,从来没有见过;医院,从来没有见过。
说到自己一起工作的医务人员,张继先又流泪了,她说: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每天高强度工作十多个小时,常常脱下防护服后靠着椅子就睡着了。
她心疼的说:"由于脱下防护服要经过十多个步骤,层层消毒,每次需要半个小时。为了避免上厕所,白天工作期间,医生们几乎一天不吃不喝,而厚厚的防护服并不透气,几个小时下来,大家全身都湿透了"。
“我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这一个月来,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严重透支,她竭尽了全力。
痛哭一场,她又一头扎进病房,
因为她明白要镇定自己的情绪,
那里是容不得她一丝马虎的战场。
近两个月以来,连续的紧张工作,她没有休息过一天。常常是张继先一边接电话,还一边在布置工作,因为长期熬夜,她的嗓音一直都是沙哑的。
在张继先的领导下,她的科室处处小心,因陋就简地把防护做到可能做到的极致。从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现在,张继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相比之下,新冠病毒已经感染了三千多位医护人员的现象实,张继先科室做出这样的成绩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如果张继先医生没有敏锐的察觉,没有对工作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她可能发现不了问题的症结,即使发现了问题,她也不一定会及时的汇报。正是因为她技术上的精湛,高度的责任感,让她成为上报疫情的第一人。作为张继先医生来说,她已经至善至美的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最好。
最美的背影
眼下,抗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张继先看来,疫情现在还没有到可以收官的地步。“每天出院的,跟送进来的相比,那还是没得比。如果哪一天我们有空床了,那才能说明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优秀的平凡人,他们像张继先医生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让人们在不平凡的成绩中认识了他们。
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奋战前线的张定宇,日夜奋战的民警张晓红,不肯落下眼泪的朱海秀,让患者安心的医护人员赵培玉、守护城市的侯鲜梅,奋战50多天的医生余亭、不分昼夜风雨兼程的甘如意,维系城市运转的外卖骑手吴辉、干过多工种的志愿者华雨辰……
战斗在抗疫一线群芳谱
为了让武汉快点好起来,为了守护居民们的健康安全,疫情面前,他们坚守一线,守卫家园,他们说的共同请言就是:
“这是我的工作,我不上谁上?”。
谢谢每一个奋战在战“疫”一线的的人,
每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你,
都值得感谢!
作为上报疫情第一人的张继先医生,
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赞扬,
实际上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不是这次新冠肺炎的肆虐,
人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存在,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正是她的努力造就了她,
成为了敲响抗疫警钟,
上报疫情的第一个人。
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我并不关心谁是英雄,
谁该不该拿五一劳动奖章,
我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hzqfy/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