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小儿早期肺炎 >> 正文 >> 正文

放射性肺炎的治疗和预防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7-8

放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肺组织是对放疗最敏感器官。

放疗在通过射线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使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引起的肺部非感染性炎症损伤,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患者放疗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上后可能严重影响肺功能,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放射性肺炎严格意义上不是肺炎,往往是由于机体患有食道肿瘤或者胸腺肿瘤等肿瘤性疾病,在接受放疗治疗的时候,放射线对人体的肺实质造成一定的损伤,X片或者CT检查可以看到间质性的浸润影,甚至实性的浸润影,与肺炎的症状类似,故而也称放射性肺炎RILI,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剂量、肺部的照射面积以及照射速度密切相关,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期的渗出性炎症反应和慢性期的广泛肺组织纤维化。

放射性肺损伤-RILI

放射性肺炎其发生高峰期主要在放射治疗结束后2~3个月,一般不可逆。肺癌接受放疗后70%会发生轻度的放射性肺损伤,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5%-15%的病人出现临床症状。

放射性肺炎主要症状:咳嗽、气短、发热(多在38.5℃以下)等临床症状。

为什么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肺炎?

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方式,是利用直线加速器发射大剂量放射线,聚焦在肿瘤部位,从而杀灭肿瘤细胞。虽然如今的放疗设备与几十年前大有改进,但射线要到达肿瘤内部,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这个过程中会对途中的所有组织造成损伤,包括皮肤、食管以及正常的肺组织,导致放射性损伤,并产生无菌性炎症。所以,放疗看似不开刀、不见血,但也存在一定的治疗风险。也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精准放疗方式应运而生,比如TOMO刀、射波刀,比如质子重离子放疗等等,其目地都是为了提高放疗疗效,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

放射性肺炎在放疗结束后多久发生?

临床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现从放疗后数月到数年不等,早期的放射性肺炎发生在放疗后的1-3月,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肺炎。后期则发生于放疗后数月或数年,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发现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主要与电离辐射产生的氧自由基损伤细胞以及炎症因子的介导相关。

放射性肺炎阶段

一、急性期

放射治疗结束后6周至6个月内,为肺实变,特点是部位限于放射野的范围内,少数可越过放射野的范围,显示为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其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病变区内几乎都可见到支气管充气征,并可见肺射野内至射野外血管口径逐步缩小,甚至减少。

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期的渗出性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变化大,轻症者可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症者因后期广泛的肺纤维化病变而致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死亡。

常见症状: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等。

二、慢性期

出现在放射性治疗后的16个月内。

由急性期RF转变为慢性期RP一般需半年至一年左右时间。

该病是因为对胸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发生放射性损害,后期形成了广泛的肺纤维化。

临床常见症状:到刺激性干咳、气急和胸疼,时有发烧。病情重者其干咳持续存在,气急明显,活动后增剧。免疫功能下降严重,且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甚则并发右心衰竭。

放射性肺炎的分级

放射性肺损伤分级评定标准(采用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

出现放射性肺炎后怎么办?

目前临床上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主要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处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抗生素等,并没有特殊针对放射性肺损伤病理生理过程的药物。

放射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注意激素减量及停用激素一定要遵医嘱。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时,需要积极抗感染、吸氧及对症支持治疗。

吡非尼酮胶囊是一种具有活性的小分子口服药物,它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基质胶原合成。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

研究数据证实吡非尼酮具有改善放疗或者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疗效

吡非尼酮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放射性肺纤维化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类似的病理机制,吡非尼酮在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方面,具有明显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正在进行全国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将为探索吡非尼酮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提供证据。

同时,多数研究者认为放射性肺纤维化一旦发生则不可逆转,放射性肺炎在未做相应处理,放疗阶段和结束后炎症渗出到纤维化发展,如何解决?最好不发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更多更全间质肺知识,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ezqfy/7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