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丽水中学迎来了一位学术大咖——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腾川教授。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学生,他们中有的是来自高二、高三一部分高考选考生物的学生,也有来自丽水市域创新型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的部分学生。他们安静入座,翘首以待,对这一堂高端的学术讲堂满怀期待。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同学们对“病毒”“疫苗”“新冠肺炎”等词语屡有涉听,这些名词足以让他们对了解其科学本质、探索其研究成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今天的讲座正如及时雨般,让同学们享受知识的甘霖,徜徉科技的海洋。讲堂在15:30准时开始,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金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近几年的国外学习经历,也介绍了他所领导的中科大“结构免疫学实验室”团队成员及研究成果。讲座的内容分三个部分——病毒、疫苗和新冠肺炎。“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病毒?”“怎么研究病毒?”“如何预防病毒?”关于病毒,同学们有很多很多想知道的答案。金教授从“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讲起,向同学们介绍了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特征,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等。在提到病毒的分类时,金教授通过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例举了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艾滋病病毒”“天花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在座的大部分同学是高二高三选考生物的优秀学生,“核酸”“噬菌体”、“遗传变异”等专业词汇频繁地出现,不但不影响同学们的听讲状态,反而更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介绍完病毒后,讲座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疫苗。从骨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到乙型肝炎疫苗,金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十多种常用疫苗及其功能。金教授强调,病毒很小,但无处不在,虽然大多数病毒无害不致病,但必须要做好病毒的预防工作,接种疫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讲座的第三部分内容是新冠病毒。自年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以来,同学们已经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不少相关信息,对于新冠病毒的特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症状以及新冠病毒的防治等,大家都比较熟悉。金教授把讲座的重点放在了同学们更想了解的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的研发过程,以及他所领导的中科大项目团队研究成果的介绍上。金教授明确指出,新冠的研究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早期诊断的问题”“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问题”、“免疫活化和机体损伤的机制问题”等。在提到“突变毒株”时,金教授例举了英国的B.1.1.7突变株、南非的B.1.突变株以及巴西突变株等。金教授勉励同学们: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科技实力的提升,在座的选择生物学科的同学们要好好学习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立志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金教授在讲座中所体现的严谨的科研态度、浓浓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激励着他们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有一天能够考入“中科大”,成为向金教授一样为祖国科研事业砥砺前行的领头人。主讲人简介
金腾川,博导、研究组长(PI)、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年至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年获生物学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年至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年获分子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于年获得了科学研究协会(SigmaXiSociety)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奖(SigmaXiAward)(全校每年仅1名)。从年至年期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NIAID),在免疫学系(LaboratoryofImmunology),结构免疫学研究组(StructuralImmmunobiologyUnit),先后任PostdocFellow和ResearchFellow。年被聘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被聘为教授。在Immunity,JExpMed,NucleicAcidsRes,CMI,JBiolChem,JAgricFood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余篇,论文引用超过次。主要从事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构免疫学、抗体药物等方向研究,在新冠抗体诊断、中和性抗体、疫苗等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
文图/郑华勇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ezqfy/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