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看着天天更新的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很多人担心:疑似病人要隔离的,他们坐上公共交通可怎么办呀?居家隔离岂不是家门口的“炸弹”?
小布探访了浦东的发热门诊、疾控和,发现这是一个闭环隔离管理:
首先,凡是发热患者,统一在发热门诊看诊。
其次,一旦发热门诊判断为疑似新冠肺炎,如果发热门诊有留观病床,就会直接把患者收下来留观;否则,发热门诊会通知,由医院去,总之不会让疑似患者乘坐公共交通。
同时,这一信息会报送区疾控中心,启动核酸测试、流行病学调查等一系列程序。
从发热门诊到隔离病床,
这两个“静态”隔离区中间,
就是急救车的“动态隔离区”。
2月10日,是浦东新区无新增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日子,阳光灿烂。位于川沙的急救分站内,两辆负压救护车已经完成消毒,随车医生正在整理车内物资。
急救医生赵治英介绍,负压救护车好比是一个有4个轮子、能移动的大型N95口罩,“通过负压装置,确保空气只能由车外自由流向车内;车内的空气,则被这个负压装置像厨房的抽油烟机一样抽进处理装置内,经过消毒后才能排出去。”通过臭氧、紫外线等灭活装置可杀灭99.97%以上的病菌,确保污染源不会排出车外。
负压救护车用于确诊的新冠患者转运,随车医生、司机、担架员三人一组,当班三天紧接着隔离九天,隔离点就在分站内宿舍。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急救队员连续13天都被“隔离”在站内,“这个活儿不适合女同志!”果然,记者采访当天,整个分站内只有两名女性,都是医生。
下午1时左右,当班的孙姓女医生中饭才吃了几口,转运通知就到了:发热门诊有两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需要转送医院去隔离观察。
“疑似患者有两个结果,一是排除,二是确诊。”孙医生说,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对疑似患者都是一人一车,隔离也是一人一间病房。”同样,为了保护车上人员安全,转运疑似患者也需要全副武装。
“只要一声令下,每个人都明白,救护车蓝色警示灯闪起时,就是守护人民健康战斗打响的时刻。”孙医生立刻放下正在吃的盒饭,换上全套装备出发。
马医生发明的后脑勺口罩固定带
小布注意到一个细节:孙医生戴的口罩固定带是套在后脑上的,而不是系在耳朵上的。赵治英告诉记者,这是第三党支部书记马俊杰的“发明专利”——他是一位坚守院前急救一线岗位18年的资深院前急救医生,1月27日正式加入负压救护车专职人员队伍。
在最紧张的时刻,每天会有8小时或更久的穿戴防护用品时间,很多防病专职人员出现了严重的压痕,特别是戴的防护口罩,把耳后部位勒出了血痕,马俊杰反复试验,对防护口罩固定带进行了改良,借助后脑勺固定。这一举措得到了队友们的大力赞扬,并在院前急救防病第一线中推广使用。
编辑:朱轶锴
摄影:郑峰
邮箱:pdxinwenchu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fyzqzz/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