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儿童早期肺炎 >> 正文 >> 正文

最新消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标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2-6-12

此篇关于新型肺炎的临床表现、鉴定标准和鉴别诊断等科普常识(最新版),望广大群众互相转发、熟记、熟知,我们携手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为更好地控制此次疫情,减少和降低疾病传播几率,进一步加强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感染发生,控制传染源,进一步降低发病机率,现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的诊疗常识如下:

一、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原主要是新型冠病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目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二)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患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三、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表现

  (1)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三)重症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频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2.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mmHg(1mmHg=0.kPa);

  5.合并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四)危重症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四、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鉴别,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细菌性肺炎等鉴别。此外,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温馨提示:流感患者不要恐慌,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重要

提示

出现以上症状人员一定要及时到发热门诊进行检测,以保障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发热门诊-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etzqfy/9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