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术是CT诊断的基础,帮助医务工作者充分掌握CT技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CT技术17
TheValueofCTforCOVID-19Management
CT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中的作用
1一篇来自中国专家的Blog
年4月7日,一篇关于COVID-19的重要国际性共识被同时发表在放射学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Radiology》期刊以及重要的临床期刊《chest》上(如下图),被两个重量级的期刊同时收录和发表,可见这个共识的重要性。
但是,恰恰是针对这个共识,来自中国的专家在《放射学》期刊上通过BriefCommunicationBlog的形式发表了评论,提出了来自中国的不同声音和经验分享,如下图[1]。
2中国不同在哪里
在上述共识发布后约两周时间,中国第二军医院的专家团队在《Radiology》以相同的题目发表了对上述共识的评论,主要说明了中国在新冠肺炎检测中对CT检查开展情况的不同之处:
1.根据国外指南只有中度到重症确诊患者才推荐进行CT检查以评估病情进展情况,而国内则把CT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并广泛开展用于早期发现更多的疑似病例以弥补核酸检测的不足,如下图。
2.国外确诊的金标准就是核酸检测,而国内则把CT表现也作为一种诊断依据,甚至在第五版国内新冠指南中推荐,可单独基于CT进行临床确诊,如下图。
3.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国内第六和第七版指南不再继续推荐单独基于CT进行确诊了,但CT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被广泛开展。而国外则更多地考虑到了辐射剂量及检查室感染等因素CT的开展始终是受限的,如下图。
3CT到底有什么作用?
关于CT的作用,实际上有来自同一团队的一篇SCI发表在《欧洲放射学》上,分享了中国对于CT在新冠肺炎的检出、分期、随访中的经验和推荐,主要有5个方面:
1.CT可用于新冠肺炎的初步诊断:由于核酸检测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且检查周期长,这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而C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敏感性非常高,所以对于人口密集型且核酸检测试剂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通过CT来筛查新冠肺炎可有效控制疫情,如下图[2]。
2.CT和核酸检测是相互补充的:核酸检测存在的假阴性风险可通过CT检查及临床综合评估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规避,而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CT也会有假阴性,这时又可以通过多次(不低于2次,有些无症状感染者甚至可在第五次检测才被确诊)核酸检测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如下图[2]。
对于核酸检测阳性者,CT的敏感性可达到97%,同时,对于核酸检测阴性者,33%的患者通过CT检查及综合评估也被最终确诊,所以CT和核酸检测都有价值且可相互补充。
3.CT可对新冠肺炎进行分级和预后评估:根据国内第六版指南,新冠肺炎可分为4个等级:轻症、中症、重症、高危症(criticalstage),而第七版指南有增加了对肺炎定量分析的要求,目前已经建立了基于CT的分级和分期系统,如下图[2]。
4.CT可对病情进展进行随访:新冠肺炎的主要特征是病情进展迅速,而影像学是评估病情进展的最佳方法,而CT由于更高的分辨率被推荐用于新冠肺炎的筛查和随访,但在筛查或初始扫描中,需要用常规剂量,以提高检出率,而在随访检查中可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以降低累积辐射剂量,一般如果首次检查正常,随访周期为3-5天,而首次检查发现肺炎,则随访周期为5-7天,如下图[2]。
5.CT可帮助检测新冠复发: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的患者也会有复发的风险,所以在出院后的一周内,需要进行CT检测,以及时发现和管理患者病情的复发,从而进一步防止疫情扩散,如下图[2]。
4CT还有什么潜在价值?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推荐通过CT来进行高风险患者的评估。在高风险患者中,很多患者并没有死于肺炎,而是死于肺栓塞,除了肺动脉,在主动脉及其各种分支动脉中也报道了COVID-19相关性的动脉栓塞,而这些动脉栓塞都是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及时发现和确诊的,如下图[3]。所以CT除了对新冠肺炎的筛查、分级、随访有重要价值外,对于COVID-19相关的高危并发症(如各种动脉栓塞)的检出也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重点回顾通过对新冠肺炎重量级的国际共识的评论,国内的专家发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并分享了中国在利用CT控制疫情方面的经验和建议,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控制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学术影响力。
注意事项!
?中国在新冠肺炎检测中对CT检查的开展情况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这种策略帮助了国内疫情的控制。
?CT检出在新冠肺炎的检出中与核酸检测相互补充,同时还可用于新冠肺炎的分级、预后评估、随访、以及复发检测等。
?除此之外,CT在新冠肺炎高危并发症的检测和评估方面也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可潜在减少患者死亡率。
[1].RubinGD,RyersonCJ,HaramatiLB,etal.TheRoleofChestImaginginPatientManagementduringtheCOVID-19Pandemic:AMultinationalConsensusStatementfromtheFleischnerSociety[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Apr7].Radiology.;.doi:10./radiol.
[2].FanL,LiuS.CTandCOVID-19:Chineseexperienceand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