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早期肺炎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之十二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6-22
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729.html
全文字左右。

面对疫情,中医的作用非常大,中医既能预防,也可以治疗。因为中医有两千多年治疗疫病的经验。

面对疫情,有专家建议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保证自己不感染,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但作为一名中医人,光是保证自己不感染还不够,还要用自己的笔去撰写文章,宣传中医防治疫病的理念,让老百姓不但能知道西医对于疫病的防治思路与措施,还能知道中医是如何看待疫病的。

我是中医人,我为自己此生能学习并实践中医而自豪骄傲。尤其是面对各种疾病时,我可以用中医理念帮助病人康复,病人的感谢给了我最大的幸福。我愿意尽我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每天的临床工作只能帮助有限的病人,那么,临床之余我就多多创作中医文章,让那些因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接诊的读者也能因中医而受益。

一、中医如何预防疫情?

疫情正在蔓延,我们人人都要加强预防,那么,应该如何做呢?年1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一口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家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和《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共四个指南。

其中,通用版预防指南适用于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预防指导,指出公众个人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做好健康监测与就医,同时要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在个人防护和手卫生方面,指南明确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

按照以上预防指南去做,就一定能预防吗?我的观点是,还不够。中医重视内求,认为“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中医以正为本,以邪为标。中医强调,预防疫病,避邪只是个一方面,扶正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惜国家卫健委还是强调避邪,于扶正强调不足。

由此,我提出更为详细的预防疫毒感染的方法。在扶正方面,除了按国家卫健委的建议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体抵抗力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则,坚持泡脚,使脚保持温暖,足暖则元气自旺;

二则,穿衣盖被不可太暖,以免汗出而毛孔打开,反而容易受邪;

三则,不可恼怒,不要恐慌,这些都是负面情绪,最伤正气;

四则,不宜过饱,过饱则伤脾,脾虚则湿浊内滞;

五则,忌吃大鱼大肉以及油腻、粘滑、生冷等物,容易伤损脾阳。建议清淡饮食,素食更好;

六则,忌吃辣椒、火锅、煎炸、烧烤等动火之物,以免扰动相火,导致虚火上浮;

七则,疫病期间切记不可妄行房事,房事伤肾耗精,导致元气下降;

八则,忌劳心力,心神当安和、恬淡,使精神内守,若妄劳心力,使心气不足,或心神不安,则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平衡;

九则,忌酗酒,尤其是暴饮烧酒,烧酒性剽悍而烈,最扰人相火,动人元气,害人体质;

十则,忍饥、熬夜这些自然也要避免,都是扰阳的行为,导致正气下降。

最后,我要强调一下,为了自己的健康,千万不要再吃野生动物了。我们的肠胃已经适应于平时的食物,脾阳可以充分运化吸收,化生气血,并满足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需求。野生动物的肉进入人体,人体并不熟悉,就要更多地消耗脾阳,加强运化,一方面会加重脾虚;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一些怪病。

有人问,能否推荐一个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食物。我分析要达到预防效果,这样的食物需符合几个特点,一则性温,温则能养阳,阳旺则邪不能侵;二则味辛,辛则能散,辛散则邪毒不客。我认为,大蒜最为合适。大蒜色白可入肺,性味辛温,善除肺经之风邪。前贤有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提前温养肺阳,方能预防温邪侵袭。但建议生吃大蒜,能保留其辛味,方有最佳预防效果。若煮熟吃,其温性仍在,但辛味就消失殆尽了。当然,若不想生吃大蒜,也可以变通一下,吃生姜、大葱也有不错的预防效果。

大蒜、生姜、大葱都是药食两用之品,我在微博里写有专文谈其养生与治病的功效,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读读。

特别强调一下,治疗感冒风寒后伴有咽痒而咳嗽者,大蒜往往有奇效。方法特别简单,剥一粒大蒜,含在口中,时轻咬一下,蒜味一出,慢慢咽下,一粒含一小时,咽痒立减,咳嗽可愈。(建议尽量别在空腹时生吃大蒜,以免引起胃脘不适。)

以上建议愿意与读者交流,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地度过疫情。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与信任。我愿意把我所学的中医知识全部回报社会,利益每一个人。若读者朋友都能因为我的文字而健康起来,那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二、“冬不藏精”解

今时人的体质普遍偏于元气不足,甚至是下虚上实,由此会导致许多大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等,甚至会导致猝死。导致元气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冬不藏精。

(一)理论分析

《内经》有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为什么要藏精?因为冬天天气寒冷,寒则闭藏。天地之间的阳气闭藏于地下,所以地面以上会寒冷,而地下却是热的。人居天地之间,人的阳气逢冬天也要藏起来,藏在哪里,藏在土以下的水中,相当于肾里。

按中医理论,冬天由肾主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冬天藏精,其实是阳气归根,藏的越深,归根越彻底,那么,来年春天阳气生发就越有力,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就会越大越圆,人也就越健康。

(二)藏精的关键月份

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和十一月,是藏精的关键时期。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亥与子皆属水,应于冬,应于肾。这两个月是一年中最需要闭藏阳气的时间。此时火气潜伏于肾中,当养其真,以为来年木气发生之本。若时若恣意折腾,持续熬夜,过度房事,不知持养,各种戕伤元气,到了来年春天阳气轻浮,就会阳气拔根,罹患各种疾病。

(三)藏精的方法

《内经》讲的比较清楚:“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一则,早点睡觉,不要熬夜,熬夜伤损元气;

二则,收敛意志,不要胡思乱想,也不要豪气冲天,不妨静下心来;

三则,减少运动,特别是导致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让身体静下来;

四则,注意防寒保暖,但绝非把屋子变成春天般的温暖,这就逆反了四时规律,容易造成虚火上浮。冬天的屋子要不冷即可,建议可在20度左右;

五则,冬天要尽量减少刺血、拔罐、汗蒸等“泄皮肤,使气亟夺”的行为;

六则,清淡饮食,少吃煎炸、烧烤、辣椒、火锅等等动火扰阳的食物。

若冬天不能藏精,人的元气就变虚。元气为本,元气一虚,百病丛生。不但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也容易感冒,甚至容易感染疫毒,而且,感染疫毒后容易死亡。事实上,今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感染疫毒并死亡的多是元气不足之人。

三、三仁汤化湿效果好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存在着湿浊内滞的病机。在《关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的思考之七》一文中,我已经探讨过三仁汤对于化湿的价值,并且详细解析了三仁汤。文章写后,自觉解析的还不够透彻,还有些想要补充的资料。故再设专篇谈一下三仁汤化湿的问题。读者不妨把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相信必有收获。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大医吴鞠通根据湿温病初期病因病机而立。

(一)三仁汤组方

原文记载:“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按今时度量衡,彼时一钱约当于今时的3克。读者可按此比例自己换算出合适的剂量来。

(二)三仁汤治湿温初起

何为湿温?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病起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吴鞠通认为,湿温病初期有三个“不可”:一则,不可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则,不可下,“下之则洞泄”;三则,不可补,“润之则病深不解”。“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也化也。”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体系,他认为湿温病遵循“三焦传变”规律,三仁汤即按三焦辨证,为湿温之初期方。其理由是:“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

三仁汤的适应证是: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该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吴氏在设立三仁汤时,考虑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用了针对中焦之白蔻仁、竹叶和厚朴。白蔻仁行气宽中,芳香化湿。

(三)三仁汤用药分析

三仁汤共有八味药,其中三仁合用,三焦分消,共为君药,故名“三仁汤”。

杏仁:味苦、温、微毒,归肺、脾、大肠经。杏仁分苦和甜二种,入药一般为苦杏仁,有润肺,清积食,散滞三大功效。杏仁化上焦之湿浊。

白蔻仁: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燥寒湿、解酒毒等功效。主治胃痛腹胀、噫气反胃等症。白蔻仁化中焦之湿浊。

薏苡仁:利水渗湿药。味性甘、淡,微寒。归脾、肾、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薏苡仁化下焦之湿浊。

半夏: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化湿药,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之功。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以我临床观察,此言完全符合临床。

竹叶:味甘淡,气平微凉。归入心、肺、胆、胃经。功专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通草:甘淡、寒,无毒。入肺、胃经。能清热利水,通乳。

以上八味药,大约可分为两组,一组芳香苦辛,一组淡渗利湿。化气与利湿合用,通畅三焦水道,分消湿浊与热邪,如此则湿从小便而,热自三焦而除。

(四)三仁汤的应用指征

三仁汤的应用指征有如下几点:肢体倦怠;头身困重;浑身酸痛;呕恶纳呆;胸闷不饥;小便黄赤;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发热,以午后发热为多见;不渴或渴不欲饮;苔白或黄厚,或黄腻;脉滑或弦细或濡,略带数象;头痛恶寒;身体虚胖。

只要有以上指征中的三个以上,就可放心应用本方。

(五)三仁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三仁汤主治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此方是《温病条辨》中少有的治疗范围极为广泛的一个良方,是清热利湿的代表方。

有学者认为,三仁汤实际上是“三焦病变同治方”,临证可根据病邪轻重,或受袭部位不同而加减“三仁”剂量,灵活运用于湿温病之任何部位病变,不拘于湿温表证。

我临床喜用此方,疗效非常满意。我的体会是,此方常可根据病机而与他方合用。比如,兼太阳病则合麻黄汤,或加麻黄;兼少阳病则合小柴胡汤,或加柴胡、黄芩;兼阳明病则合白虎汤,或加生石膏、大米;兼三阴病则合四逆汤,或加制附片、干姜。

另外,三仁汤中我常重用薏苡仁和姜半夏各30克。我认为此二药一定要重用,理由有两点:一则,二药合用属于《内经》的半夏秫米汤,不但能化湿,兼能交通阴阳,引阳入阴,可以平衡阴阳,改善体质;二则,二药合用有安眠安神之功,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再者,不管病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当重用薏苡仁。有时当重用至克,配合制附片,温阳化湿之功甚著。当然,若病情缠绵不愈,体质略差,或舌苔厚腻已减,饮食量明显增加,则不必加大薏苡仁剂量。另外,舌苔越是黄腻,越要加大薏苡仁的用量。

以发烧为例,凡是由于湿热内蓄,散发不畅而导致的发烧、头重体乏,出汗而热不解,舌苔厚重者,我都首选三仁汤化裁,疗效甚是满意。用方时时需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当地当时的气候等因素辅以健脾、利咽、宣肺、解表、扶阳、清火解毒、攻下等药物。

大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我的观点是,临床应用可不拘泥于中焦湿热,只要把握湿热郁阻之病机,不论疾病属于内、外、妇、男、儿、五官科何科,并据证灵活加减运用,疗效非常好。

(六)我临床应用三仁汤前后的舌象对比

临床上我往往根据舌苔来决定是否应用三仁汤。苔白,或腻,或厚,或黄者,都会先用三仁汤把舌苔改善,把湿浊化去,再根据病情变化考虑下一步的治疗。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疾病,只要有湿,那就先化湿。湿邪一退,往往许多不适症状即会自然缓解。

近日一位病友因支气管炎咳嗽,服三仁汤,晚上喝,早晨的舌象就完全改善了。请看图一和图二。

图一:服三仁汤之前的舌象

图二:服三仁汤之后的舌象

我的女儿5岁半,前几天随夫人回老家过年,可能是乱吃各种煎炸食物或冷饮,出现黄厚苔,兼见体温39度,口臭,精神萎靡。我分析,一方面湿浊内滞,另一方面,当有化火之象,急让服三仁汤加麻黄10克,连翘40克,生石膏40克,炙甘草6克,嘱大火煎开十余分钟后即可分三次温服,每次毫升左右。晚上服,第二天早晨舌苔厚腻立即改善,发烧亦好转。虽然湿浊化去,但兼有三焦郁火,表现为咽痛,咽后壁发红,之后又用了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才治愈。请看图三与图四。

图三:服三仁汤之前的舌象

图四:服三仁汤之后的舌象

以上所附的四张照片,都是当晚与第二天对比。可以看到,只是隔一个晚上,湿浊即迅速退去。可见三仁汤化湿的功效极为强大。

我自己临床观察,年三仁汤我用的比较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虚则脾弱,运化无力,湿浊容易积滞。再者,我的工作室在南宁,此地一年四季偏于湿重,当地人们容易感受湿邪。另外,今时有人乱服寒凉药物(甚至为了预防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亦听信某些专家胡言,服一些寒凉性的中成药或中药),或喝冰啤酒,或吃寒凉食物(包括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等等,都容易伤损脾阳,造成脾阳不运而湿浊内滞。

湿浊内滞源于两种可能,或者是体质因素,长期如此;或者是某次不合适饮食造成,不管如何,都可考虑用三仁汤。即使如今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若见有湿浊内滞的病机,不管是偏寒可偏热,都有用上三仁汤的机会。毕竟三仁汤偏寒凉,用于湿热最为合拍。若有寒湿,建议合四逆汤方好。

凡是湿浊内滞的人服三仁汤后,往往会感觉周身舒爽,上下通畅,身体变轻松,这正是“湿化气亦化”、气机升降出入不再滞塞的结果。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谨慎用寒凉药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阳虚体质者容易感染,且病情容易恶化。从中医来分析,治疗疫病当重视扶阳养阳,尤其不能乱用抗生素或苦寒中药,虽然苦寒可以直折其火,但可能尚未起到驱邪作用而先受寒凉之害。且受寒则阳虚,人体更无力驱邪。

特别是抗生素,即使有肺部感染,亦建议慎重考虑。不妨试试千金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并不比抗生素差,甚至更好。

另外,若病人出现高热,我推荐重视生石膏,此药虽寒,但阴中有阳,且其性能散,善去肺与三焦之火毒。另外,我亦推荐芦根,其性偏寒凉,能清热毒,还兼有利咽和化湿之功,一药而三用。若有疫毒,非解毒不可,推荐用黄芩。达原饮中即有黄芩,以之解疫疠之毒。

五、疫病出现发热,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发热往往是疫病的常见表现,尤其是湿热疫。当邪入气分时,往往会引起高烧。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所以会出现发热,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则,因湿而生,湿郁则化热(多属三仁汤);

二则,因客气少阳相火而生,因为少阳相火加临于太阳寒水,导致天地之间虚火上浮,既造成了暖冬,也造成了邪热(多属麻杏石甘汤,或升降散);

三则,因疫毒而生。特别是病情发展到中期,出现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或热重于湿(多属白虎加苍术汤,或连朴饮),多会表现为高烧。而且邪入营分,化燥入血时(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亦有出现高烧;

四则,因阳虚而生热。暖冬让人虚阳外越,上实下虚。下虚为本,意味着病人的元气不足。此时病人往往表现为低烧,是属三阴层次的发热(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

五则,因阴虚而生热。阴虚则内热(青蒿鳖甲汤可用)。

有人提出用青蒿鳖甲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此方滋中有清、清中能透,养阴而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此方有滋阴药物,适合于白天不发热,而入夜后发热,且早晨退热时不出汗,舌红无苔,脉细数的患者。不过,若兼有湿热,苔白、厚、黄或腻者,不建议用此方。简单来说,青蒿鳖甲汤属于阴虚内热的患者,不论是疫病的早期或晚期,只要出现了阴虚发热的情况,就可以用此方滋阴透热。有的人在早期也可以用上,因为其属阴虚体质。我分析今时多数人偏于阳虚而湿盛,故早期不一定能用上此方,必待病情后期,邪热炽盛,耗损阴津,才可能出现合适的用方机会。

选择中医馆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青山北路4号

畔山花园12栋

电话

选择中医奥地利工作室

A.

Karl-Sch?nherr.str.7,,Innsbruck

Nr.

30

己亥年丁丑月乙亥日

"阅读原文“

董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zqfydzl/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