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离群而索居。积极地社会互动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然而,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人们却要保持社交距离,减少社交互动。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表示: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新冠肺炎出现新增长或影响医疗体系正常运行,间隔性的社交隔离可能需要持续到年。[1]
随着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交的巨大冲击,了解社交需求和社交动机背后的神经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研究表明,成年小鼠在经历了短暂的社交隔离后,会形成负面的“类孤独”大脑状态,而促进小鼠寻找社交互动。[2]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在经历社交隔离后,也会产生类似的神经反应。11月23日《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维亚·托墨维(LiviaTomova)团队的研究成果[3],该研究观察了40个经常性社交的年轻人,在分别经历了10小时禁食和社交隔离后的神经反应。结果显示,当人类处于社交隔离时,大脑在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neurons)作用下,会产生社交渴求,反应模式与饥饿的人渴求食物时相仿。
1
10小时隔离实验中对社交的渴求逐渐增加研究采用了三种方式评估参与者的孤独感或社交渴求:问卷、图片测试和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为了确保参与者的主观孤独状态,该研究以10小时完全隔离的方式,屏蔽了一切社交方式。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在隔离过程中得出的第一种渴求指数。此外,该研究开展了图片打分环节,即让每位参与者隔离后,对看到的社交、食物和鲜花三类图片的喜爱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另一种渴求指数(线索诱导渴求任务)。
在此之上,团队采用fMRI来观察参与者对图片打分时的大脑反应。研究者把目光放在了中脑位置的SN和VTA两个小区,即黑质致密部(SNc)与腹侧被盖(VTA)。过去研究表明,SN/VTA区域中含有70%多巴胺能神经元,激活时产生愉悦感觉,与食物渴望和药物上瘾相关。在本研究中,利用fMRI测量参与者的该区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探索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寻求社交时的作用。
此外,除了观察中脑SN/VTA神经反应,研究者还观测了参与者对奖赏或新奇事物敏感的脑区(ROI)。
研究发现,随着隔离时间的推移,参与者在问卷上回答的渴求指数呈上升趋势。另外,SN/VTA神经反应活动,与图片打分得到的渴求指数以及问卷中渴求指数均具有高度相关性。这表明了隔离后中脑区域所表现的选择性激活反应,与自我报告的渴求相关。
此研究的实验过程概述。每个参与者(n=40)分别进行三个实验阶段:禁食、社交隔离和不禁食也不隔离的基线状态,并在实验阶段中以问卷调查形式来对社交渴望程度进行评分。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同时对不同类别图片打分(线索诱导渴求任务)。在基线对比实验阶段后,参与者还需要进行功能区定位任务,利用功能区会对新颖和奖励的刺激产生反应,来定位功能区ROI。图源:[3]2
没有社交能诱导大脑发出渴求信号就像没有饭吃一样为了更好理解社交隔离对社交渴求诱导机制,研究人员让所有参与者完成了另一项任务:10小时禁食。完成禁食后,参与者同样要进入图片打分和fMRI环节。
当经历过10小时的禁食或社交隔离后,面对不同类型图片刺激时,fMRI显示相比于其他需求,人脑会对未被满足的需求反应更强烈。也就是说,禁食之后的大脑看到食物会比看到亲朋好友的图片更活跃;而10小时隔离后,社交相关的信息比一碗面更令人兴奋。同时,研究者还设计了第三类图片作为对照组——漂亮的花,而对于经历禁食或隔离的参与者,花朵图片的吸引力并不比食物或社交信息强。
值得注意地是,当隔离或禁食后的神经反应,分别与基线对照组作比较时发现:剥夺需求A将会对未剥夺的需求B的反应降低,而不是对需求A的反应增加。换句话说,相比于没隔离也没禁食的日子,隔离后对社交的渴望并没有显著性增加,只是对食物渴望减弱了。
此外,研究者发现在SN/VTA区域,人们对食物和社交渴求的神经反应类似。这一观察利用了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以此探索大脑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也就是说,该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一个直观的想法:严重的社交隔离会引起社会渴望,就像饥饿会渴求食物一样。
但是,当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多巴胺的两条常用通路的下级脑区(即纹状体和前额皮层)的神经反应时,结果发现面对食物和社交图片的刺激,这两个部位的各个细分结构,所产生的神经反应还是存在差异的。
a、b图分别显示了解剖区域SN/VTA和功能区ROI在面对10h禁食或社交隔离后,该区域的神经反应情况。其中,梭形图代表了神经反应数据分布,白点代表了中位数,黑线代表了IQR,细灰线代表了1.5×IQR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插入柱状图描述了三个阶段后的对比值,基线B,禁食F,社交隔离I,显示了每个阶段平均值。图源:[3]3
意料之外,隔离有时不会让人更想社交却会让人想干别的对食物渴求和对社交渴求具有共享的(SN/VTA)和非共享的(纹状体,皮层区域)神经反应。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这两种渴望如何相互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两点猜想。
第一种猜想认为,剥夺需求A将会对未剥夺的需求B的反应降低,而不是对需求A的反应增加。德国心理学家贾恩·豪瑟(JanAH?usser)的研究表明:当处于饥饿状态时,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反社会的暴躁状态,这源自严重饥饿会降低寻求社交的动力。[4]
本次研究中,同样结果也出现了:剥夺一种需求后,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yezqfy/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