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早期肺炎 >> 小儿早期肺炎 >> 正文 >> 正文

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来源:早期肺炎 时间:2021-8-17
哪里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一)什么是病毒?

病毒主要是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所形成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病毒在其感染的细胞内进行扩增,核心环节是其遗传物质核酸分子的复制。所谓“复制”是指,以一个核酸作为模板产生出与其一模一样的一个新的核酸。独立的病毒无法完成任何生命过程,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特征,但病毒在进入细胞后就立即表现出活跃的生命特征,利用宿主细胞的系统进行复制扩增,产生新的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宿主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病毒是如何对个体造成伤害的?

病毒入侵某个特定个体,也许仅有一个病毒,也许是很多个病毒。病毒会进入到该个体的组织细胞中,对于新型冠状病毒(-nCoV),主要进入肺组织细胞——医学上称为肺上皮细胞。肺组织有以亿计的上皮细胞,肺上皮细胞也许有一个病毒颗粒进入,也许有多个病毒进入。病毒一旦进入肺上皮细胞后,便开始繁殖(核心是RNA复制),在细胞内形成很多个新的病毒颗粒,导致细胞死亡,新的病毒颗粒被释放出来,进而感染周围的肺上皮细胞。如果机体免疫系统缺陷,上述感染过程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导致肺组织极其严重受损,个体死亡。但是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不会视而不见。免疫分为先天免疫(医学上称固有免疫)和后天免疫(医学上称获得性免疫),能够从多个层次抑制和清除入侵的病毒。

(三)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迄今为止,除在武汉引起病毒性肺炎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外,共发现6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分别是:α属的E和NL63;β属的OC43、HKU1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和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病毒)。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是一种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

(四)哪些野生动物会携带冠状病毒?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

武汉地区的病毒性肺炎爆发,与年广东爆发的“非典”疫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发生在冬季,初始发生都起源于人与动物市场交易的鲜活动物接触,而且都是由未知的冠状病毒导致。由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如同导致年的SARS冠状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不要吃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生鲜等食品,比如路边摊售卖的肉食,不要为了“尝鲜”而冒险。

(五)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为什么会流行?

根据目前的证据,可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持续人传人。目前已经确定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等)和接触传播(用接触过病毒的手挖鼻孔、揉眼睛等)。由于冠状病毒发生抗原性变异产生了新型冠状病毒,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所以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

(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日常生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与发病病人进行了密切接触。

(3)触摸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被污染的手接触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触被感染的动物也有可能被感染。

(七)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较快,严重程度更高。

(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九)什么是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聚集性发病;

(4)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指病原核酸检测阳性者。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十)什么是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有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可以确诊。

(十一)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是什么?

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在判定密切接触者时,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接触的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十二)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情况,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因为潜

伏期具有传染性,潜伏期最短为1天,最长是14天,经过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进行判定是否被感染。

(十三)什么是轻症病例和无症状病例?

轻症病例是指临床症状轻微,无明显肺炎表现,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无症状病例是指无临床症状,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十四)什么是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

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十五)新冠肺炎与“非典”、流感、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并发肺

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患者可能不发热,仅有畏寒和呼吸道感染症状,但CT会显示肺炎现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症状和SARS类似。

流感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咽痛及肌肉疼痛等,有时也可引起肺炎,但不常见。普通感冒的症状为鼻塞、流鼻涕等,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不引起肺炎。

(十六)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就医?

发热并不一定意味着自己已感染,不要恐慌性就医。但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或发病前有武汉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

(直接去发热门诊)进行排查诊治。

1.如果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立即带上口罩,做好自身防护,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2.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3.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xezqfy/8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