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但除了肉眼可见的生物,在看不见的角落里,细菌和病毒们也开始悄悄地行动了,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年人,更是容易成为病菌侵害的首要目标。
近日,我院丁桥院区ICU连续收治了两位年过七旬的的患者:黄奶奶和顾爷爷,病发时因为高热、气急被送至急诊科抢救,送进来时两位患者的体温高达40摄氏度,并伴有血氧饱和度低、血压低、呼吸衰竭等症状。
状况紧急,急诊医生立即给予两位患者气管插管、纯氧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但肺部CT检查发现两位老人一侧肺部均出现了大量实变的表现(通俗的说就是肺部炎症渗出太严重,导致肺部的通气功能都停止了),病情极其危重。
两位老人立马被收入ICU监护治疗,但病情持续恶化中,不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加重,还伴有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ICU的医生们积极给予呼吸循环支持、抗感染、抗炎、器官功能保护、血液净化等治疗,但是病情仍未见明显好转,仪器显示患者氧合指数持续小于。
但ICU医护团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救治患者的机会,随即又给予患者俯卧位通气、多次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同时为他们进行肺泡灌洗、mNGS基因测序,果然在顾爷爷的肺部和黄奶奶的血液中找到了大量肺炎球菌,科室立刻给予患者大剂量青霉素等对症治疗,经过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结合呼吸康复功能锻炼,顾爷爷在第12天,黄奶奶在第13天均转危为安,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目前两位老人情况稳定,已转呼吸内科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
被遗忘的“头号健康杀手”——肺炎球菌肺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的双球菌,于年被发现,同时也被确认为是肺炎的病原体,故得此命名,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病因,肺炎球菌也会导致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IPD),如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骨髓炎。
人体感染肺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浑身肌肉痛、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与早期的感冒十分相似,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开始的时候将肺炎误以为是感冒,耽误就医。肺炎球菌虽然名字里只提到了“肺炎”,但是它的杀伤力又远不止于肺炎,成年人在口腔和喉咙中都有肺炎球菌的群集(敌人一直潜伏在体内),在抵抗力下降时就可以致病。口腔和喉咙的肺炎球菌可以直接蔓延扩散进入肺部、耳朵、鼻窦引发侵入性感染,进入血液导致菌血症,突破血脑屏障引起脑膜炎等。
人体的肺部是直接接触外界的内脏器官,所以比较容易感染,如果在开始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合并多种慢性病,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且死亡率高,黄奶奶一开始表现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但其血液中也检测出该细菌,出现了菌血症,如果不是医护人员们争分夺秒的抢救才避免了后续更多并发症,那后果不堪设想。
谨防感染,儿童和老人都需要的关键“一针”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我国儿童和成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所有疫苗可预防疾病中,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47.6万死于肺炎球菌感染。
在临床上,肺炎球菌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目前我国可以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的疫苗主要有2种,分别是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PCV13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对于儿童、基础性疾病患者及老年人等,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联合接种,可以防止两者叠加造成的感染。
鉴于肺炎球菌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众所周知,预防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保护宝宝健康成长的手段。宝爸宝妈们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选择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保护,及时为宝宝撑起一把“保护伞”。另外,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这部分重点人群,也可以选择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进行自我保护,降低发生肺炎球菌性肺炎等疾病的风险。
文字内容来源:丁桥院区ICU王亚坤
党政综合办公室编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yingyong.net/etzqfy/7605.html